- 乙酸乙酯的制备
- 共1463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浓硫酸密度大于乙醇和乙酸,且混合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量,所以制备乙酸乙酯时,应该将浓硫酸加入乙醇和乙酸中,顺序不能颠倒,故A错误;
B、若先加入氯化钡,银离子能够与氯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所以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应该先使用稀盐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故B错误;
C、滴定管在装入标准液之前必须使用标准液润洗,否则会将标准液稀释,影响测定结果,故C错误;
D、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制取的氯气中会混有氯化氢杂质,由于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使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含有的氯化氢,然后使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故D正确;
故选D.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各乙酸乙酯(如图一):
(1)制各乙酸乙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缓慢加热,“缓慢加热”目的是______;
(3)烧瓶B中加几块碎石片,其作用是______.长导管L的作用是______;
(4)图一方案有明显缺陷,请提出改进建议:______.经改进后,实验现象是______.简述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方法:______,需要用到如图二的仪器有______(填代号).
正确答案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防止暴沸
冷凝兼导气
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
C烧杯里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
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
afg
解析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乙酸和乙醇的沸点较低,加热时容易挥发,为了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则应该用酒精灯缓慢加热,
故答案为: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3)给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体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现象,故小于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长导管除了导气作用外,还起到了冷凝反应乙酸乙酯的效果,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兼导气;
(4)吸收乙酸乙酯应该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应该吧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观察到C烧杯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方法为分液,操作方法为: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分液操作用到的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和玻璃棒,即:afg,
故答案为: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C烧杯里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afg.
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的实验装置有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可供选用.
制备乙酸丁酯所涉及的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1)制取乙酸丁酯的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甲”或“乙”).不选另一种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2)该实验生成物中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写出结构简式)______.
(3)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利用率,写出两种可行的方法:
①______ ②______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肯定需要的化学操作是______(选填答案编号).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______,某同学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应该选用装置乙,
故答案为:乙;由于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
(2)1-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2,也能够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故答案为: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CH3CH2CH=CH2;
(3)要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可以增大乙酸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也可以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着正向移动,
故答案为:增加乙酸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或移走生成物);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分离的是混合液体,不需要使用过滤、蒸发等操作,需要使用分液方法分离,所以一定使用的操作为AB,
故答案为:AB;
(5)分液漏斗的下方有旋塞,使用前必须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或者是否堵塞;分液操作时,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会流出,
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或堵塞,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漏斗内部未与大气相通,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未与漏斗口上的小孔对准).
解析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应该选用装置乙,
故答案为:乙;由于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
(2)1-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2,也能够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故答案为: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CH3CH2CH=CH2;
(3)要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可以增大乙酸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也可以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着正向移动,
故答案为:增加乙酸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或移走生成物);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分离的是混合液体,不需要使用过滤、蒸发等操作,需要使用分液方法分离,所以一定使用的操作为AB,
故答案为:AB;
(5)分液漏斗的下方有旋塞,使用前必须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或者是否堵塞;分液操作时,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会流出,
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或堵塞,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漏斗内部未与大气相通,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未与漏斗口上的小孔对准).
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常采用如下反应: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下列因素:①乙醇挥发;②浓硫酸催化效果较差;③反应温度过高生成乙醚,能导致产率偏低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乙醇易挥发,按图示进行实验,可能因为乙醇来不及反应就被蒸出到图中右装置中,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该反应是可逆反应,随着反应物浓度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乙醇的转化率降低,所以产率低,故①正确;
②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该反应产生的水,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催化剂影响速率,不影响产率,所以与浓硫酸催化效果较差无关,故②错误;
③反应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乙醇和浓硫酸在140℃,乙醇会发生分子间脱水,并生成乙醚,其反应方程式为2C2H5OH C2H5-O-C2H5+H2O,导致产率偏低,故③正确;
故选C.
l-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ll5~l25℃,反应装置如图.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反应需要反应温度为115~125℃,而水浴加热适合温度低于100℃的反应,故A正确;
B.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原料乙酸和丁醇易挥发,当有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时,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使该物质通过冷凝后由气态恢复为液态,从而回流并收集.实验室可通过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或冷凝回流管等实现,所以B说法正确,故B正确;
C.提纯乙酸丁酯需使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乙酸,溶解丁醇,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如果用氢氧化钠,会使乙酸丁酯水解,故C错误;
D.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加乙酸的量,可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从而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故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