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春•潍坊校级月考)二氯化砜(SO2Cl2)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实验室可利用SO2与Cl2反应制取少量的SO2Cl2.装置如图(有些支持装置省略了)所示.已知SO2Cl2的熔点为-54.1℃,沸点为69.1℃;常温下比较稳定,受热易分解,遇水能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产物之一为氯化氢气体.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由B的使用可知SO2与氯气之间的反应居于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B处反应管冷却水应从______ (填“a”或“b”)接口通入.如果将丙装置放入冰水中,会更有利于二氯化砜的生成,其原因是______

(2)试剂X、Y的组合最好是______

a.98%硫酸和铜       b.稀硝酸和亚硫酸钠固体     c.60%硫酸和亚硫酸钾固体

(3)戊是贮气装置,则E中的试剂是______;若缺少装置乙和丁,潮湿的氯气和二氧化硫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取1.00g蒸馏后的液体,小心地完全溶于水,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50g,则所得馏分中二氯化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___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5)二氯化砜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但久置后微显黄色,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装置图可知,E为分液漏斗,因蛇形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而反应又没有加热,故SO2与氯气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冷凝水下进上出,a口接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二氯化砜的生成,故答案为:分液漏斗;放;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二氯化砜的生成;

(2)甲是制备SO2的装置,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硝酸能氧化SO2,据此答题,故答案为:c;

(3)因氯水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E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氯气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可将SO2氧化成硫酸,自身被还原为HCl,反应的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SO2+Cl2+2H2O=H2SO4+2HCl;

(4)设所得馏分中二氯化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x,则:

SO2Cl2~H2SO4~BaSO4

135 233

1.00g×x 1.5g

所以135:233=1.00g×x:1.5g

解得x=86.9%

故答案为:86.9;

(5)SO2Cl2久置后分解会生成氯气,可能是溶解氯气所致,故答案为:因为SO2Cl2自身分解生成Cl2,Cl2溶于使液体呈黄色.

解析

解:(1)根据装置图可知,E为分液漏斗,因蛇形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而反应又没有加热,故SO2与氯气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冷凝水下进上出,a口接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二氯化砜的生成,故答案为:分液漏斗;放;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二氯化砜的生成;

(2)甲是制备SO2的装置,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硝酸能氧化SO2,据此答题,故答案为:c;

(3)因氯水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E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氯气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可将SO2氧化成硫酸,自身被还原为HCl,反应的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SO2+Cl2+2H2O=H2SO4+2HCl;

(4)设所得馏分中二氯化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x,则:

SO2Cl2~H2SO4~BaSO4

135 233

1.00g×x 1.5g

所以135:233=1.00g×x:1.5g

解得x=86.9%

故答案为:86.9;

(5)SO2Cl2久置后分解会生成氯气,可能是溶解氯气所致,故答案为:因为SO2Cl2自身分解生成Cl2,Cl2溶于使液体呈黄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盐泥是氯碱工业中的废渣,主要成分是镁的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铁、铝、钙的盐).实验室以盐泥为原料制取MgSO4•7H2O的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①室温下Ksp[Mg(OH)2]=6.0×10-12.②在溶液中,Fe2+、Fe3+、Al3+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的pH范围依次为7.1~9.6、2.0~3.7、3.1~4.7.③三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在盐泥中加入稀硫酸调pH为1~2以及煮沸的目的是______

(2)若室温下的溶液中Mg2+的浓度为6.0mol•L-1,则溶液pH≥______才可能产生Mg(OH)2沉淀.

(3)由滤液Ⅰ到滤液Ⅱ需先加入NaClO调溶液pH约为5,再趁热过滤,则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4)从滤液Ⅱ中获得Mg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向滤液Ⅱ中加入______;②过滤,得沉淀;③______;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⑤过滤、洗涤得产品.

(5)若获得的MgSO4•7H2O的质量为24.6g,则该盐泥中镁[以Mg(OH)2计]的百分含量约为______(MgSO4•7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6).

正确答案

解:(1)根据离子完全沉淀的pH值可以知道,在盐泥中加入稀硫酸调pH为1~2并煮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Mg2+的浸取率,

故答案为:为了提高Mg2+的浸取率;

(2)氢氧化镁的Ksp=c(Mg2+)•c(OH-2,溶液中Mg2+的浓度为6.0mol•L-1,则溶液的氢氧根浓度=mol/L=10-6mol/L,所以氢离子浓度为10-8mol/L,pH为8,故答案为:8;

(3)温度较高时钙盐与镁盐分离得更彻底,或者根据三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以知道高温下CaSO4•2H2O溶解度小,所得到的滤渣主要成分是:Al(OH)3、Fe(OH)3、CaSO4•2H2O,

故答案为:温度较高时钙盐与镁盐分离得更彻底(或高温下CaSO4•2H2O溶解度小等合理答案均可);Al(OH)3、Fe(OH)3、CaSO4•2H2O;

(4)镁离子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得到纯净的沉淀,再加入硫酸,蒸发结晶可以获得硫酸镁晶体,

故答案为:NaOH溶液;向沉淀中加足量稀硫酸;

(5)解:设该盐泥中含Mg(OH)2的质量为X,MgSO4•7H2O质量为24.6克,物质的量是0.1mol.

由关系式MgSO4•7H2O-Mg(OH)2

         1mol     58克

          0.1mol    x            解得:x=5.8克

故该盐泥中含Mg(OH)2的百分含量为:×100%=20%,

故答案为:20.0%.

解析

解:(1)根据离子完全沉淀的pH值可以知道,在盐泥中加入稀硫酸调pH为1~2并煮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Mg2+的浸取率,

故答案为:为了提高Mg2+的浸取率;

(2)氢氧化镁的Ksp=c(Mg2+)•c(OH-2,溶液中Mg2+的浓度为6.0mol•L-1,则溶液的氢氧根浓度=mol/L=10-6mol/L,所以氢离子浓度为10-8mol/L,pH为8,故答案为:8;

(3)温度较高时钙盐与镁盐分离得更彻底,或者根据三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以知道高温下CaSO4•2H2O溶解度小,所得到的滤渣主要成分是:Al(OH)3、Fe(OH)3、CaSO4•2H2O,

故答案为:温度较高时钙盐与镁盐分离得更彻底(或高温下CaSO4•2H2O溶解度小等合理答案均可);Al(OH)3、Fe(OH)3、CaSO4•2H2O;

(4)镁离子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得到纯净的沉淀,再加入硫酸,蒸发结晶可以获得硫酸镁晶体,

故答案为:NaOH溶液;向沉淀中加足量稀硫酸;

(5)解:设该盐泥中含Mg(OH)2的质量为X,MgSO4•7H2O质量为24.6克,物质的量是0.1mol.

由关系式MgSO4•7H2O-Mg(OH)2

         1mol     58克

          0.1mol    x            解得:x=5.8克

故该盐泥中含Mg(OH)2的百分含量为:×100%=20%,

故答案为:2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丁酸异戊酯又称香蕉油,多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的香精,实验室用正丁酸与异戊醇反应制备丁酸异戊酯,有关数据和装置示意图如下:

CH3CH2CH2COOH++H20

实验步骤:

①如图1连接好装置,在三颈烧瓶中加入0.2mol异戊醇和0.1mol正丁酸、数滴浓硫酸、5mL苯和2~3片碎瓷片,充分摇匀,分水器内加入异戊醇直至与支管相平;

②在122~132℃下回流反应1.5h即可得粗产品;

③冷却后用10%的NaOH溶液中和,用水洗至中性,加入无水硫酸镁后蒸馏得较纯净的丁酸异戊酯11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冷却水应从______(选择a或b)口进.

(2)在该实验中,三颈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50mL   B、100mL   C、200mL

(3)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冷却后补加  B、立即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4)加入过量异戊醇的目的是______,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硫酸镁的目的是______

(5)如图2,在蒸馏得较纯净的丁酸异戊酯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6)本实验的产率是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解:(1)根据A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冷凝管采用逆向通水,冷凝效果较好,即:从a进水、b出水,

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a;

(2)0.2mol异戊醇的体积约为:≈21.6mL,0.1mol正丁酸的体积约为:≈9.2mL,还有5mL苯,混合液总体积大于:21.6mL+9.2mL+5mL=35.8mL,三颈烧瓶的容积应该为溶液体积的2倍左右,所以三颈烧瓶的最佳容积为100mL,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3)混合液体加热时容易发生暴沸现象,所以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液体加热要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冷却至室温,补加碎瓷片,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A;

(4)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增加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加入过量异戊醇可以提高正丁酸的转化率;无水MgSO4的具有吸水性,所以用无水MgSO4干燥丁酸异戊酯,

故答案为:提高正丁酸的转化率;干燥;

(5)在蒸馏操作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所以ab错误,所以仪器及装置安装正确的是c,

故答案为:c;

(6)0.2mol异戊醇和0.1mol正丁酸反应,理论上可以生成0.1mol丁酸异戊酯,质量为:158g/mol×0.1mol=15.8g,而实际产量是11g,所以本次实验的产率=×100%=69.6%,

故答案为:69.6%.

解析

解:(1)根据A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冷凝管采用逆向通水,冷凝效果较好,即:从a进水、b出水,

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a;

(2)0.2mol异戊醇的体积约为:≈21.6mL,0.1mol正丁酸的体积约为:≈9.2mL,还有5mL苯,混合液总体积大于:21.6mL+9.2mL+5mL=35.8mL,三颈烧瓶的容积应该为溶液体积的2倍左右,所以三颈烧瓶的最佳容积为100mL,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3)混合液体加热时容易发生暴沸现象,所以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液体加热要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冷却至室温,补加碎瓷片,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A;

(4)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增加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加入过量异戊醇可以提高正丁酸的转化率;无水MgSO4的具有吸水性,所以用无水MgSO4干燥丁酸异戊酯,

故答案为:提高正丁酸的转化率;干燥;

(5)在蒸馏操作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所以ab错误,所以仪器及装置安装正确的是c,

故答案为:c;

(6)0.2mol异戊醇和0.1mol正丁酸反应,理论上可以生成0.1mol丁酸异戊酯,质量为:158g/mol×0.1mol=15.8g,而实际产量是11g,所以本次实验的产率=×100%=69.6%,

故答案为:69.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浙江月考)某研究小组以粗盐和碳酸氢铵(NH4HC03)为原料,采用以下流程制备纯碱(Na2C03)和氯化铵(NH4Cl).

已知盐的热分解温度:NH4HCO336℃,NaHCO3270℃,NH4Cl340℃,Na2CO3>850℃

请回答:

(1)从NaCl溶液到沉淀1的过程中,需蒸发浓缩.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03固体之后,其原因是______

(2)为提高NH4Cl产品的产率和纯度,需在滤液1中加入氨水,理由是______;步骤X包括的操作有______

(3)测定NH4Cl产品的纯度时,可采用的方法:在NH4Cl溶液中加入甲醛使之生成游离酸,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需用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标定)进行滴定.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为了减少滴定误差,滴定管、锥形瓶均须用待装液润洗

B.标准NaOH溶液可以装入带有耐腐蚀旋塞的玻璃滴定管中

C.开始滴定前,不需擦去滴定管尖悬挂的液滴

D.三次平行测定时,每次需将滴定管中的液面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

②若用来标定NaOH标准溶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测得NH4Cl产品的含量比实际含量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正确答案

解:(1)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所以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故答案为: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2)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①A.为了减少滴定误差,滴定管须用待装液润洗,锥形瓶不必润洗,A错误;

B.因其腐蚀性强,标准NaOH溶液装入碱式滴定管或带有耐腐蚀旋塞的玻璃滴定管中,B正确;

C.开始滴定前,滴定管尖悬挂的液滴需除掉,C错误;

D.测定时,每次需将滴定管中的液面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标定的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偏高,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消耗的体积不变,根据酸碱滴定原理,仍导致NH4Cl产品的含量比实际含量偏大.

解析

解:(1)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所以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故答案为: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2)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①A.为了减少滴定误差,滴定管须用待装液润洗,锥形瓶不必润洗,A错误;

B.因其腐蚀性强,标准NaOH溶液装入碱式滴定管或带有耐腐蚀旋塞的玻璃滴定管中,B正确;

C.开始滴定前,滴定管尖悬挂的液滴需除掉,C错误;

D.测定时,每次需将滴定管中的液面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标定的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偏高,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消耗的体积不变,根据酸碱滴定原理,仍导致NH4Cl产品的含量比实际含量偏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反应原理:

+2KMnO4+KOH+2MnO2↓+H2O

+HCl→+KCl

实验方法: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已知:苯甲酸分子量是122,熔点122.4℃,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纯净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

(1)操作Ⅰ为______,操作Ⅱ为______

(2)无色液体A是______,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______,现象是______

(3)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完成表中内容.

(4)纯度测定:称取1.220g产品,配成100ml甲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产品中甲苯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一定量的甲苯和适量的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图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苯甲酸能溶于水,甲苯不溶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根据实验目的知,从而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中含有甲苯、水相中含有苯甲酸,有机相中的甲苯采用蒸馏方法得到无色液体A,A是甲苯,将水相盐酸酸化再蒸发浓缩,根据苯甲酸的溶解度知,得到的固体B是苯甲酸.

(1)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根据流程图中,水相和有机相不互溶,可以采用分液方法分离,即操作I为分液,有机相中物质互溶且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即操作II为蒸馏,

故答案为:分液;蒸馏;

(2)通过以上分析知,A是甲苯,甲苯中有甲基,所以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甲苯,

故答案为:甲苯;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3)通过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氯化钾可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的存在;利用苯甲酸的溶解度特征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利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离混合物,得到晶体后通过测定熔点判断是否为苯甲酸;

故答案为:

(4)称取1.220g产品,配成100ml甲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苯甲酸是一元弱酸和氢氧化钾1:1反应,所以物质的量相同,注意溶液体积变化计算样品中 苯甲酸的物质的量,计算质量分数;样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100%=96%,

故答案为:

解析

解:一定量的甲苯和适量的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图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苯甲酸能溶于水,甲苯不溶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根据实验目的知,从而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中含有甲苯、水相中含有苯甲酸,有机相中的甲苯采用蒸馏方法得到无色液体A,A是甲苯,将水相盐酸酸化再蒸发浓缩,根据苯甲酸的溶解度知,得到的固体B是苯甲酸.

(1)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根据流程图中,水相和有机相不互溶,可以采用分液方法分离,即操作I为分液,有机相中物质互溶且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即操作II为蒸馏,

故答案为:分液;蒸馏;

(2)通过以上分析知,A是甲苯,甲苯中有甲基,所以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甲苯,

故答案为:甲苯;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3)通过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氯化钾可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的存在;利用苯甲酸的溶解度特征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利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离混合物,得到晶体后通过测定熔点判断是否为苯甲酸;

故答案为:

(4)称取1.220g产品,配成100ml甲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苯甲酸是一元弱酸和氢氧化钾1:1反应,所以物质的量相同,注意溶液体积变化计算样品中 苯甲酸的物质的量,计算质量分数;样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100%=96%,

故答案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乙酸乙酯的制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