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用如图 (a)所示的装置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A、B、C、D、E为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1)实验时纸带的______端是和小车相连的.(选填“左”或“右”)

(2)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

(3)由纸带所示数据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

正确答案

(1)由图(b)所示纸带可知,纸带的左端与小车相连.

(2)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v===0.3m/s;

(3)小车的加速度a==0.4m/s2

故答案为:(1)左;(2)0.3;(3)0.4.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纸带如下图所示.取O为起始位置,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是A、B、C、D、E、F,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依次为S1=2.0cm、S2=2.5cm、S3=3.1cm、S4=3.7cm、S5=4.1cm、S6=4.6cm,

(1)如果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时间间隔记为T,则打D点时的瞬时速度表达式vD=______ (用 s1~s6和T表示);

(2)打点计时器使用50hz交流电则所测加速度a=______ m/s2.(保留两位小数)

正确答案

(1)如果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时间间隔记为T,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得:vD==

(2)打点计时器使用50hz交流电,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S4-S1=3a1T2 

S5-S2=3a2T2 

 S6-S3=3a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a3

解得:a=0.53m/s2

故答案为:(1)

(2)0.53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为估测摩托车在水泥路上行驶时的加速度,设计了下述实验:将输液用过的500mL的玻璃瓶装适量水,连同输液管一起绑在摩托车上,调节输液管的滴水速度,使其刚好每隔1.00s滴一滴.该同学骑摩托车,先使之加速至某一速度,然后熄火,让摩托车沿直线滑行.图为某次实验中水泥路面上的部分水滴(左侧为起点).设该同学质量为50kg,摩托车质量为75kg,g=10m/s2,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估算:

(1)骑摩托车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 m/s2

(2)骑摩托车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 m/s2

正确答案

已知前四段位移,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4-x2=2a1T2 

x3-x1=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带入数据得:摩托车加速时的加速度a1=3.79 m/s2

摩托车减速时的加速度a2=-0.19 m/s2,负号表示摩托车做减速运动.

故答案为:3.79;0.19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表格中记录的是物体作直线运动中测得的位移x和对应时刻t的数据.

某同学将上表中时刻与位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位移成倍增加但所用时间不是成倍增加,即x与t不是正比关系,于是他猜想x与t2可能是正比关系.为验证他猜想的正确性,请在坐标纸上作出x-t2图线;如果他的猜想正确,请由图线求出x与t2间的关系式,并写在横线上:(斜率取2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采用描点法画x-t2图线,如图所示

 

图象是为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所以他的猜想正确,所以x与t2可能是正比关系.

根据图象求出斜率k=0.32

所以x=0.32t2

答:x=0.32t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是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A、B、C、D、E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是______,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___.

正确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因此有:

vc===0.24m/s

由题意可知,△x=0.8c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x=aT2得:

a===0.8m/s2

故答案为:0.24m/s,0.8m/s2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