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一颗速度较大的子弹,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则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时,与原来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穿出木块后的速度变大

B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

C子弹穿过木块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相等

D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设木块的质量为M,子弹的质量为m.

A、B、D子弹的入射速度越大,子弹击穿木块所用的时间越短,根据动量定理得:

对木块:ft=Mv1 

则得:木块获得的速度v1=,t缩短,则v1减小,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

对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得:mv0=Mv1+mv2

则得 子弹穿出木块后的速度v2=,v0增大,v1减小,则v2增大.故A,B,D正确.

C、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恒定,子弹击穿木块所用的时间越短,木块相对地面的位移越小,子弹相对地面的位移也减小,所以子弹穿过木块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fx,减小.故C错误

故选AB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物理选修3-5](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的小车上,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车与地面摩擦不计.当人从小车左端走到右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在车上行走的平均速度越大,则车在地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也越大

B人在车上行走的平均速度越大,则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也越大

C不管人以什么样的平均速度行走,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相同

D人在车上行走时,若人相对车突然停止,则车也立刻停止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人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0=m-M,可知,人在车上行走的平均速度越大,则车在地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故A正确.

B、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则,则,则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无关,知不管人以什么样的平均速度行走,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相同.故B错误,C正确.

D、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人的速度为零时,车的速度也为零.故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弹重5kg,炮弹射击的速度是450米/每秒,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为______

正确答案

12500N

解析

解:设炮身反冲速度大小为v1,规定炮弹原来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炮车和炮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

mv0=Mv1

则:v1==5m/s;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为:f=ma=450×=12500N.

故答案为:12500N.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有n个相同的质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同一直线上,相邻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都是1m,在某时刻给第一个质点一个初速度v,依次与第二个、第三个…质点相碰,且每次碰后相碰的质点都粘在一起运动,求从第一个质点开始运动到与第n个质点相碰所经历的时间.

正确答案

解: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nmv,

解得:vn=

则相邻的两个质点间的运动时间表达式为:tn=

经历的时间为:t=t1+t2+…+tn-1=++…=

答:从第一个质点开始运动到与第n个质点相碰所经历的时间为

解析

解: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nmv,

解得:vn=

则相邻的两个质点间的运动时间表达式为:tn=

经历的时间为:t=t1+t2+…+tn-1=++…=

答:从第一个质点开始运动到与第n个质点相碰所经历的时间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所示,A、B两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的质量为3kg.A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滑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前A的速度变化如图乙中图线I所示,碰后A、B的速度变化分别如图线Ⅱ、Ⅲ所示,g取10m/s2,求:

①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②物体B的质量.

正确答案

解:(1)撞前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v-t图象得到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

解得:μ=0.1

(2)由v-t图象,碰撞前A的速度为2m/s,碰撞后A的速度为1m/s,B的速度为3m/s;

碰撞过程内力(碰撞力)远大于摩擦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1v1′+m2v2′;

带入数据解得:m2=1kg;

答:①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②物体B的质量为1kg.

解析

解:(1)撞前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v-t图象得到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

解得:μ=0.1

(2)由v-t图象,碰撞前A的速度为2m/s,碰撞后A的速度为1m/s,B的速度为3m/s;

碰撞过程内力(碰撞力)远大于摩擦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1v1′+m2v2′;

带入数据解得:m2=1kg;

答:①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②物体B的质量为1kg.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一根足够长的水平滑杆SS′上套有一质量为m的光滑金属圆环,在滑杆的正下方与其平行放置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的绝缘轨道PP′,PP′穿过金属环的圆心.现使质量为M的条形磁铁以水平速度v0沿绝缘轨道向右运动,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①磁铁穿过金属环后,两者将先、后停下来

②磁铁若能穿过金属环,在靠近和离开金属环的过程中金属环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金属环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

③磁铁与圆环的最终速度

④整个过程最多能产生热量v02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磁铁若能穿过金属环,在靠近金属环的过程中金属环的感应电流方向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在和离开金属环的过程中金属环的感应电流方向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所以,在靠近和离开金属环的过程中金属环的感应电流方向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方向一定相反.故②错误;

   选取磁铁与圆环组成的系统为研究的系统,系统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0,满足动量守恒;选取磁铁M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最终到达共同速度时:

Mv0=(M+m)v

得:.故①错误,③正确;

磁铁若能穿过金属环,运动的过程中系统的产生的热量等于系统损失的动能,即:.故④正确.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A球动量为10kg•m/s,B球动量为12kg•m/s,方向如图,A球追上B球并相碰,A球动量大小变为8kg•m/s,方向没变,则A、B两球质量之比能达到的最小值为______,能达到的最大值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动量公式P=mv,可知球的速度、动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为:v=

A球追上B球并相碰,所以碰撞前A球速度大于B球速度,则有:

得到:

A球追上B球并相碰,碰撞后,A球动量变为8kg•m/s,方向没变,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得有:pA+pB=pA′+pB′,

代入解得:pB′=14kg•m/s.

根据碰撞过程总动能不增加得到:

+

代入数据解得:

碰撞后两球同向运动,A的速度不大于B的速度,则

代入数据解得:

则A、B两球质量之比能达到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现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弹性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p,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设碰撞前A球的速度为v,设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当两球压缩最紧时,速度相等,根据动量守恒得:

mv=2mv′,

则有:

在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则有:,得:v=.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A以水平速率v与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3m的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的速率变为,则碰后B球的速度为(以v的方向为正方向)(  )

A

B-v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以A、B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mvA+3mvB

碰撞后A的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即:vA

解得:vB=

其中当vB=还要发生第二次碰撞,这不可能,故此答案舍去;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长木板M带着小物块m一起以速度v沿光滑面运动,M与远处墙壁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M等速率返回,m与M间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M>m,则最后的共同速度为多少?(设M足够长)从m在M上相对滑动起到相对静止一共历时多少?

正确答案

解:M与墙壁碰撞后,m与M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动量守恒,取向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mv=(M+m)v′

则得共同速度为:v′=v,方向水平向左;

对M,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

-μmgt=Mv′-Mv

得:t==

答:最后的共同速度为v,方向水平向左;从m在M上相对滑动起到相对静止一共历时为

解析

解:M与墙壁碰撞后,m与M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动量守恒,取向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mv=(M+m)v′

则得共同速度为:v′=v,方向水平向左;

对M,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

-μmgt=Mv′-Mv

得:t==

答:最后的共同速度为v,方向水平向左;从m在M上相对滑动起到相对静止一共历时为

下一知识点 : 碰撞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动量守恒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