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铁搭:农具名。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帖。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原因: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影响: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和资本。

(4)材料一农业革命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材料四农业革命是指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如英国圈地运动,雇用农业工人,属于资本主义农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前期,虽然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的经济没有因此超越英国,而英国却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请概述造成这一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1)法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法国:长期的内外战争,政局动荡不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和经济政策;小农经济占优势(或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稳定;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人技术水平较高。海外市场扩大;工业革命首先开始并顺利完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责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荚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 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述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严重恶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4)启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利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

(2)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②措施: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

(3)正确。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3)①根据材料三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材料四的三幅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2)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和完善,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①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汉盛唐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或者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②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观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妇女虽然是人,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虽然可以拥有财产,但不能完全支配财产,也不能享有全部的公民权利,法律把她们当作抚养子女者看待。

——郭超英、颜海英《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演变》

妇主中馈(家中饮食等事),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主事)。如有聪明才智,识这古今,正当辅佐君子(丈夫),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母鸡)晨鸣,以致祸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1)据材料一,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何相同之处?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2)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因素促进了近代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位:没有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低下。根源:农耕时代,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2)原因:机器生产的出现和推广逐步解决了男女工人的体力差异问题。“解放”:使妇女从走出家庭,获得工作权,到获得受教育权,再到逐步获得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3)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注重女性保健。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或启蒙思想的传播);妇女自身的努力与斗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各国政府的努力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博览会(World‘sFair)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编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中国政府就坚定地表示,中央政府将为上海举办世博会提供财政上的一切支持和包括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中国民众对申博90%的支持率和上海市民93%的支持率,是其他四个申办国家和城市(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波兰的弗洛兹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所无法相比的。五个申办城市虽然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从上海的综合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上海的胜出实属情理之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她的城市规划和前景更具魅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港报分析上海在申报世博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中国新闻网”2002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优势: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②经济: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③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科技发明的重视。

(2)影响:①生产力: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③全球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原因:①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全力支持。②上海综合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美好。③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