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共1061题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分)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
正确答案
(1)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每点2分。若答“政府推行闭关政策”给1分。若答“拥有环球贸易航线,与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给2分)
(2)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4分)
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每点1分。)
(3)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分。若只分段表述,未答出总体趋势的给1分)
(4)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6分。每一时段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即可归纳出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从表中总计一栏可以看出生丝出口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后两栏可以看出从广州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上海逐年上升,可以得出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结合所学即可以得出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3)需要注意的是1966—1971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得出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4)依据前三问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此后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请回答:
(1)历代统治者采用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4分)
(2)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2分)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分)
(2)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3分)在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3分)
略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1分)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1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现象: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劳动关系(答其他内容不得分)(1分)
实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分)
(2)政策: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1分) 产生:战国时期(1分)
(3)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或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2分)
防范外夷侵犯(1分) 防范东南沿海地区抗清斗争(1分)
(4)关系: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略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五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它有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概括其含义。(4分)
(3)这种对外政策和材料一中的生产方式有何联系?(4分)
正确答案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2分)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自给自足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分,答出两点即可)
(2)闭关锁国政策(2分)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以及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2分)
(3)巩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2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2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我国政府的城市化战略等。
(2)相似之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政府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城市化应既注重外表又注重内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在城市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四: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 “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材料五: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2006 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这句诗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分)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4)依据材料三,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4分)
(5)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26、(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复种制。(2分)
(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
(3)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2分)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2分)
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4)历史原因 : ①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 ②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③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 现实原因:①市场经济发展热;②文化旅游热; ③电视等媒体宣传(2分)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出自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最典型的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交错出现的景观要数荆门军."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陆亩者只种麦、豆、麻、粟,或莳蔬栽菜,不复种禾,水田乃种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是指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女都各有各的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农民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消极影响主要从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两方面分析,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结合材料四五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不仅见于云南铜矿,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的铜矿中、在贵州的水银矿、铅矿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封建政权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3分)
②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是如何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并分析其影响。(6分)
③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1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正确答案
①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管理勒索舞弊;对手工业产品限价收购;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
影响:阻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自然经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工商皆本。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博览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韵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3)特点:以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品质优良,但缺少现代工业产品。原因:中国近代工业水平的严重落后。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短暂春天的出现。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轨迹:在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此后900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微弱并远远落后于西欧。关系:人均GDP的落后是导致城市化进程落后的因素之一。
(2)原因:生产力的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市民阶层成长滞后。
(3)态度:材料三,仿照西方;材料四,抵制西方。仿照原因:西方近代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外国的侵略(通商口岸、租界的设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西方商人控制公共工程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在中国扩展。抵制原因: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抵制,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
(4)趋向:城市区域化(或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发展道路。
(5)认识:加速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走由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