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国运动
- 共981题
都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一个都城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发展的丰碑。都城的文化浸润了整个国家,而都城的变迁是国家政治震荡的波谱图和晴雨表。中国历史的演进,与都城的确立、变迁和发展紧密关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共有古都217处。涉及王朝或政权277个。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确认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为中国“七大古都”。这一观点已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认同。
——据《中国古都和文化》等书
(1)材料一所列中国“七大古都”中,最早成为都城的是哪一个?它是哪一朝代的都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汉)高祖欲长都洛阳,其人刘敬(即娄敬,赐姓刘氏)说,及留侯(指张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中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即扼住喉咙),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摘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留侯曰:“……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少数民族畜牧业等)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
(2)依据材料二分析,娄敬和张良为汉高祖定都关中论证了哪些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著名明史专家马渭源在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上讲述《大明帝国在南京》……论述了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首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北方的不断战乱,北民南迁,到南宋时长江流域以南的经济以压倒性地盖过了北方,南宋的版图不到唐朝的一半,可南宋的财政收入却是唐朝的2—3倍;到元朝时,元帝国的经济命脉已完全依赖于“南粮北运”。
——《南京的历史名片》(《扬子晚报》2008年3月25日)
(3)材料三中论述的明初建都南京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后来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代时期以南京为都城的政权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所考虑定都的历史背景。……北京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考虑定都的现实背景。……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
——摘自《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请用具体史实阐明“北京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为何选择北京作为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每一个都城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发展的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安阳:商朝或殷商
(2)地理因素:长安居关中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经济因素: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当时经济发达;政治因素:可以有效地控制东部的诸侯;历史因素:商鞅变法以来,关中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3)建都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宋元以来,我国经济文化重心已经移至南方。迁都北京的原因:北京是明成祖朱棣起家和发展势力的主要地狱;位于交通要冲,地势居高临下,俯视中原,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利于防止蒙古贵族势力南下,卫戍边疆;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金、元等政权都建都于此,历史文化基础丰厚。
(4)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府。
(5)先导作用:北京市戊戌运动的中心,该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北京大学为活动基地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发端于北京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北京的共产主义早期组织为中共建立做了准备;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原因:北京在中国元、明清时期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北京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北京是著名的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在北京建都是当时党内外人士共同的想法;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重要关系。
(6)都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各个政权都要对其进行建设和治理,都城文明代表着一定的历史时期文明发展的水平;都城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2分)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⑴《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 4分)
⑵政治革命。( 2分)
⑶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给分) ( 6分)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的能力。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太平天国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通过“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可知是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其在分配土地时的基本主张应该是平均分配土地。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关于“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材料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革命中,民权是民族、民生的基础,故核心应该是民权也就是政治革命。第(3)题通过对上述三则材料的概括与总结进行比较与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经三个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但由于其空想性及落后性注定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但由于此阶级的两面性也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的领导加上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最终领导革命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是从人民革命、反封建压迫和民族抗争、反对外来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的。
(2)材料一的理由:①太平天国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迫使清政府开始改革自强;还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②太平天国的斗争水平高于以往农民战争,其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综上所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材料二、三的理由:①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之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②《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综上所述,太平天国不但没有进步意义,而且一旦胜利将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历史评价,是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在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都是进步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落后的要用历史的观点,要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查、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据此评价
(1)有人说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统治,消极作用大,你如何评价呢?(10分)
(2)对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争议较多,其中有论点是太平天国都天京之后,建立的就是一个封建政权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
正确答案
(1)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使德国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6分),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专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逐渐走上军事侵略道路,但总的平说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作用。(4分)
(2).①太平天国虽然“反封建”,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照旧交粮纳税以承认和维护封建土地占有制,也并未真正保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6分)
②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搞的是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甚至是少数人享受特权的封建家长制统治。(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的要求,评价历史事件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去考查、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了德意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这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2)太平天国政权及其性质在太平天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太平天国政权及其性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因为依据的材料、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得出了结论也很不一样。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封建政权说、农民革命政权说、农民政权的封建化说。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论证必须严谨,论据要充分。
点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评价,就是历史评价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有益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也是高考历史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丁怎样的努力?(8分)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3分)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2分)
正确答案
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2分)
努力: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8分)
特点: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3分)
启示: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进行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斗争?(4分)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2)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4分) 抗战时期中共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3分) 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在华北地区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3分)
(3)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6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6分)
正确答案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4分)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4分)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3分); 战役:百团大战(3分)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6分)
胜利意义:标志半殖民社会结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增强 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它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6分
略
分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4分)
(2)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2分)
并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性质(6分)
(3)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分)
(2)《资政新篇》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办保险事业;文教上提倡兴办学校;外交上主张自由通商。(3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3)《资政新篇》没有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是由阶级局限性和社会性质决定的。(3分)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上两个人物可知一个是洪秀权,一个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道一人领导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然后注意几个关键词,反映时间的“旧民主主义”反映地点的“南京”就可答出。
第一小问考查的就是再认再现的能力,注意“体现历史发展方向”这个要求,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应该是什么。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要结合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通过内容说明其性质,一定要把内容答出。
第一小问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这一问,是什么结局就直接回答。第二小问考查学生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审题时注意要回答的是“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在各自的原因中,找出相同点。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 ]
正确答案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
正确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反映了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