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如图

材料2:如图

(1)材料1中的图片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4分)

(2)材料2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2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6分)

(3)材料3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3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4分)

(2)太平天国运动。(2分)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代表了农民运动的最高峰;(2分)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2分)

(3)辛亥革命。(2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核心是什么?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

有真正实行过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2分)

(3)材料三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2分)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3分)

正确答案

(1)天朝田亩制度(1分)。核心是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分)。从主观方面说,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1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2分)

(3)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1分) 最基本条件: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分)

(4)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 (1分)

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 (1分)

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1分)

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分)(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请回答:洪秀全认为天下人都是兄弟姊妹,这是一种什么思想?他所说的“尔吞我并”是指怎样的社会现象?这段话反映了农民阶级哪方面的革命愿望?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尔吞我并"是指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社会现象。这段话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实现政治上平等的愿望。

考查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洪秀全的思想是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等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把握这一特点后再与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即可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既…………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二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有学者说,它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总统府”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还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

材料三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在1840-1911年间,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重大抗争(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反对封建统治的重大事件(4分);并且在这里颁布过哪两部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著名文献?(4分)

(3)结合材料三,请回答:(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6分)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4)关于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既要看到它成功的地方,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主题:反侵略反封建(2分);

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6分)

(2)重大事件: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分)

文献:《资政新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原始史料: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史料解释: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历史评价: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赞成成功的观点(1分);理由: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革除了社会陋习等。(答到其中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赞成失败的观点(1分);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境况;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到其中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赞成有成功也有不足的观点(1分);理由:从两方面论述。(5分)

(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只有理由没有观点扣1分;仅从成功或失败的方面评价最多给5分,能从两方面回到给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乔禀明发行。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国焉。若天国兴此技,黄河可疏通其沙而流人于海,江淮可通有无而缓急相济,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国内可保无虞,外国可通和好,利莫大焉。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1861)《曾国藩全集》奏稿(三)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材料中,洪仁玕和曾国藩所提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都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制造船舰,推广运用;都认为轮船的广泛使用有益于国家。

(2)洪仁玕的目的是治理江河,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巩固国防,与外国平等交往;曾国藩的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3)洪仁玕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香港接触和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情况;他的主张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而曾国藩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又成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张反映了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持清朝统治的愿望。

本题考查了洋务派的主张与洪仁玕思想的不同及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接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7分)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6分)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的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6分)

正确答案

(1)面貌: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提高)、科技昌明(交通便捷)、实业发达(经济繁荣)。

情怀:爱国(关注世界,渴望祖国早日强大)。

(2)问题:民生。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中国国民党宣言》:国民党人践行三民主义;对国情认识的深入;改组国民党的需要。(只要答确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3)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外交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提出并成功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若回答具体的一项外交活动给1分,最多不超过2分)

经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4)条件:制度条件: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条件: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轨迹: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先进制度—探求民富国强。

本题直接针对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热点命题,又可以专题化的巧妙的链接历史知识,可谓立意高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对材料一提取和概括总结。第二小问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出小说作者一片拳拳的爱国之情。第(2)问对两个材料进行对比,要抓住民生这一关注点。第(3)问要握住设问中的时间信息,然后调用知识综合解答。第(4)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据此完成:

(1)举例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运动中的体现。

(2)这场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这场运动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1)以宗教理论为基础,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天京事变的发生,等等。(举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它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如自私、分散等,这些局限性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现。农民阶级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力军,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太平天国在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阻止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说明的道理,要结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来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 (下左图)

材料二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二 (下右图)

材料三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下左图)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下右图)

材料五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下左图)

材料六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下右图)

请回答:

(1)上述三组图片材料中,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9分)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4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为什么?(4分)

(4)材料五六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3分)

正确答案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3分) 图一二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2分)图三四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图五六反映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分)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分)

(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朝代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遽遭结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

回答:(1).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2).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1分)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分)

(3).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4分)

(4).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2分)

(2).同意。(1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政治经济落后,而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中国落后挨打。(3分)

(3).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而又深刻的。他认为英国这场的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况。马克思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是侵略战争,但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刺激了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4分)

(4).认识: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进取向上,落后就要挨打;B.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状态,主动地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实行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闭关锁国就要落后,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C.反封建反侵略这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分)(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从材料中找到“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和“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两个关键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二问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关于“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然后结合教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材的原因分析便可得出结论。至于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要对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三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正确认识和平价,这需要联系教材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而得出结论。第四问主要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来反思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1)如认为这种观点正确,要从两个文件的性质着手思考。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方案;两者都主张反封建。

(2)如认为这个观点错误,要从两个文件的不同主张着手思考。前者主张绝对平均,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者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前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本问题旨在考查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无论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下一知识点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太平天国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