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①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职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②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受多重因素制约,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社会生产对教育的作用的变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3)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有二:①人的本质是劳动;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性形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关系。(4)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即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还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5)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②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先是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再是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相结合提供了基础。④综合技术教育,这一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A项),对人类社会发展(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B、D两项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即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但不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也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由此可见,A、B、D是正确选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哲学依据及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与时俱进和创新是一切进步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是一切科学理论思想的本质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理论观点要不断地适应实践的需要,要有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要求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有超前性和创造性。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决定了理论和实践活动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②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就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与圣西门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

A.是从客观规律出发的
B.是从理性出发的
C.是通过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
D.只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B选项错误,张冠李戴,从理性出发是圣西门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方法。因此,本题正确的答案是ACD。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

正确答案

B

解析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必背考点] 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思路剖析] 物质资料生产(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点,是决定性的环节;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其中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消费是终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可见,正确答案是B项。[应试对策] 本题属于记忆型的基础题。可变换成“物质资料生产的四环节”出不定项选择题来考查。

百度题库 > 政法干警 > 行测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