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被邓小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做纲领文件的是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考查对《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的掌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做纲领性文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有 ( )

A.领导阶级不同
B.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不同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D.革命的前途不同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表现在:第一,革命环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旧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二,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第三,革命的前途和归宿不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转向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第四,领导阶级不同。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命题出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思路剖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A项),对人类社会发展(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B、D两项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即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但不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也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由此可见,A、B、D是正确选项。[必背考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应试对策]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贡献进行总结时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够推进。回答本题还要结合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地位的论述,就能够理解本题的具体说法。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现逐渐结合的产物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
C.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为新中国的司法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C项说法不成立。本题应选C。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 )

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知,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即选项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并列关系。

正确答案

错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变化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根据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开辟新的理论境界,在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理论本质――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就是实践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着眼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新变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思考而产生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一是坚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理想与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列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马克尽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卜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阶级。

正确答案

该命题错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共产主义的实现,也要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如果生活在普遍的穷困之中,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同时,离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巩固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的迫切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解析

[解析]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点理由应记忆。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

A.它有新的革命性质即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B.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B是从领导阶级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这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从革命指导思想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在中共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革命的大联合;C是从世界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D是从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已有了新的社会前途,即社会主义。A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改变其革命的性质,它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只是有了社会主义的前途而已。故而排除A项。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D.开创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百度题库 > 政法干警 > 行测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