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场:电流
- 共19537题
如图所示,分别在A、B两点放置点电荷Q1=+2×10-14C 和Q2=-2×10-14C,在AB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有一点C,且AB=AC=BC=6×10-2m.试求:
(1)C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k=9×109N•m2/C2、e=1.6×10-19C)
(2)如果有一个电子静止在C点,它所受的库仑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正确答案
解:(1)Q1、Q2单独存在时在C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
E1=E2==
=0.05N/C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场强为:
E=E1=E2=0.05N/C
平行Q1、Q2连线向右;
(2)根据F=qE,电子在C点所受的库仑力的大小:
F=eE=1.6×10-19×0.05=8×10-21N
平行Q1、Q2连线向左
答:(1)C点的场强大小为0.05N/C,方向平行Q1、Q2连线向右;
(2)如果有一个电子静止在C点,它所受的库仑力的大小为8×10-21N,方向平行Q1、Q2连线向左.
解析
解:(1)Q1、Q2单独存在时在C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
E1=E2==
=0.05N/C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场强为:
E=E1=E2=0.05N/C
平行Q1、Q2连线向右;
(2)根据F=qE,电子在C点所受的库仑力的大小:
F=eE=1.6×10-19×0.05=8×10-21N
平行Q1、Q2连线向左
答:(1)C点的场强大小为0.05N/C,方向平行Q1、Q2连线向右;
(2)如果有一个电子静止在C点,它所受的库仑力的大小为8×10-21N,方向平行Q1、Q2连线向左.
如图所示,两水平装置的平行板间接有电压U,两板间距离为d,d比两极的长度小很多,在两板之间有一长为2l的绝缘轻杆,可绕杆的水平固定轴O在竖直面内无摩擦地转动,O为杆的中点,杆的两端分别连着小球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2m和m,它们的带电量分别为+2q和-q.当杆由图示竖直位置由静止开始转过180°再到竖直位置时(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两球的电势能的变化;
(2)两球的总动能;
(3)杆对A球的作用力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1)板间场强为:E=
电场力对两球做的功为:WE=2qE•2l+qE•2l=6qEl=
电势能的减小量为:=
.
(2)两球减少的重力势能:WG=mgl
由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得,有:WG+WE=Ek
解得:Ek=mgl+.
(3)设杆转过180°时两球的速度大小为v.
根据(2)问,有:•2mv2+
mv2=mgl+
.
A球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2mg-=2m
解得:F=+
答:
(1)两球的电势能减少是;
(2)两球的总动能是mgl+;
(3)杆对A球的作用力的大小是+
.
解析
解:(1)板间场强为:E=
电场力对两球做的功为:WE=2qE•2l+qE•2l=6qEl=
电势能的减小量为:=
.
(2)两球减少的重力势能:WG=mgl
由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得,有:WG+WE=Ek
解得:Ek=mgl+.
(3)设杆转过180°时两球的速度大小为v.
根据(2)问,有:•2mv2+
mv2=mgl+
.
A球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2mg-=2m
解得:F=+
答:
(1)两球的电势能减少是;
(2)两球的总动能是mgl+;
(3)杆对A球的作用力的大小是+
.
如图所示,一个动能为Ek的电子垂直于A板从小孔C进入匀强电场,能达到的最大深度为
d,设电子电荷量为e,B板接地,则A板的电势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根据匀强电场与电势差的关系:
从进入匀强电场到最大深度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两式联立可得:
答:B板接地,则A板的电势为
解析
解:根据匀强电场与电势差的关系:
从进入匀强电场到最大深度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两式联立可得:
答:B板接地,则A板的电势为
如图所示,带电荷量+Q 的点电荷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绝缘斜面底部的C点,斜面上有A、B两点,且A、B和C在同一直线上,A和C相距为L,B为AC中点.现将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当带电小球运动到B点时速度正好又为零,已知带电小球在A点处的加速度大小为
,静电力常量为k,求:
(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2)A和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
正确答案
解: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库仑定律得:
带电小球在点时有:
sin 30°-
带电小球在点时有:
-sin 30°=
且=,可解得:=
(2)由点到点应用动能定理得:
sin 30°•-•=0
可求得:=
答:
(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2)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解析
解: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库仑定律得:
带电小球在点时有:
sin 30°-
带电小球在点时有:
-sin 30°=
且=,可解得:=
(2)由点到点应用动能定理得:
sin 30°•-•=0
可求得:=
答:
(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2)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如图所示,a、b、c、d为匀强电场中四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间距离为2cm,已知Uac=60V,求:
(1)电场强度为多大?
(2)设B点的电势为零,求A、C、D、P点的电势.
(3)求将q=-1.0×10-10C的点电荷由A移到D电场力做的功.
(4)将q=2×10-10C的点电荷由B移到C,再经D最后回到P,电场力所做的功Wbcdp.
正确答案
解:(1)AC间的距离为4cm.
则E=.
故匀强电场的场强为1500V/m.
(2)根据A点的电势大于C点的电势,知电场强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UAB=1500×0.02V=30V,因为φB=0,则φA=30V.
UBC=30V,则φC=-30V.UBD=60V,则φD=-60V.
P点与B点等电势,所以φp=0V.
故A、C、D、P点的电势分别为:30V、-30V、-60V、0V.
(3)UAD=φA-φD=90V
则WAD=qUAD=-1×10-10×90J=-9×10-9J.
故点电荷由A移到D电场力所做的功为-9×10-9J.
(4)B、P两点等电势,则B、P间的电势差为0,根据W=qU知,电场力做功为0.
故电场力所做的功WBCDP=0.
答:(1)电场强度为1500V/m
(2)设B点的电势为零,A、C、D、P点的电势分别为30V,-30V,-60V,0.
(3)将q=-1.0×10-10C的点电荷由A移到D电场力做的功为-9×10-9J.
(4)将q=2×10-10C的点电荷由B移到C,再经D最后回到P,电场力所做的功Wbcdp为0
解析
解:(1)AC间的距离为4cm.
则E=.
故匀强电场的场强为1500V/m.
(2)根据A点的电势大于C点的电势,知电场强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UAB=1500×0.02V=30V,因为φB=0,则φA=30V.
UBC=30V,则φC=-30V.UBD=60V,则φD=-60V.
P点与B点等电势,所以φp=0V.
故A、C、D、P点的电势分别为:30V、-30V、-60V、0V.
(3)UAD=φA-φD=90V
则WAD=qUAD=-1×10-10×90J=-9×10-9J.
故点电荷由A移到D电场力所做的功为-9×10-9J.
(4)B、P两点等电势,则B、P间的电势差为0,根据W=qU知,电场力做功为0.
故电场力所做的功WBCDP=0.
答:(1)电场强度为1500V/m
(2)设B点的电势为零,A、C、D、P点的电势分别为30V,-30V,-60V,0.
(3)将q=-1.0×10-10C的点电荷由A移到D电场力做的功为-9×10-9J.
(4)将q=2×10-10C的点电荷由B移到C,再经D最后回到P,电场力所做的功Wbcdp为0
某电场中将5.0×10-8C的电荷由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6.0×10-3J的功,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已知电场力做功为 WAB=6.0×10-3J,电荷量 q=5.0×10-8C,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AB==
V=1200V
答: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200V.
解析
解:已知电场力做功为 WAB=6.0×10-3J,电荷量 q=5.0×10-8C,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AB==
V=1200V
答: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200V.
如图所示,A、B、C、D是某匀强电场中的4个等势面,一个质子和一个α粒子(电荷量是质子的2倍,质量是质子的4倍)同时在A等势面从静止出发,向右运动,当到达D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质子的电荷量为e,α粒子的电荷量为2e,粒子从A等势面从静止出发,向右运动,当到达D面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W=qU,故电场力对质子 和α粒子所做的功之比为W1:W2=q1:q2=1:2,故A错误;
B、根据动能定理qU=mv2,可得质子和α粒子的动能之比为EK1:EK2=q1:q2=1:2,故B错误;
CD、根据a= 可知a1:a2=
:
=2:1;根据x=
at2得t1:t2=
:
=
:1,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如图所示,AC、BD为圆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圆心为O,半径为R.E、F为圆周上关于BD对称的两点,∠EOD=30°.将电量均为Q的两个异种点电荷分别放在E、F两点,E点放负电荷.静电力常量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D是一条等势线,根据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可知C点的电势比O点低,则C点的电势比B点电势低,所以电子沿圆弧从B点运动到C点,电场力做功不为零,故A错误.
B、根据顺着电场线电势降低和对称性,φC>φA,由电势能公式Ep=qφ,电子带负电,则知电子在C点的电势能比A点小,故B错误;
C、根据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可知,A、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所以场强不同,故C错误.
D、根据点电荷的电场E=E=k知:两个电荷在O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都为
,夹角为120°,则根据电场叠加原理,得知O点的场强大小为
.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供使用选修3-1教材的考生作答)如图所示,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a、b两点间的距离为L,ab连线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θ,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a、b两点间的距离为L及ab连线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θ,则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d=Lcosθ,a、b两点间的电势差U=Ed=ELcosθ.
故选B
将电量q1=+1.0×10-8C的点电荷,在A点时所受电场力大小是2.0×10-5N.将它从零电势O点处移到电场中A点时,需克服电场力做功2.0×10-6J.
(1)求A点处的电场强度.
(2)电势差UAO.
(3)若将q1换成q2=-2.0×10-8C的点电荷,求q2从O点移动到A点过程中q2所受电场力所做的功.
正确答案
解:(1)电量q1=+1.0×10-8C的点电荷,在A点时所受电场力大小是F=2.0×10-5N,则
A点处的电场强度 E==
N/C=2000N/C;
(2)将q1从零电势O点处移到电场中A点时,需克服电场力做功2.0×10-6J,即电场力做功为 WOA=-2.0×10-6J,
则O、A间的电势差为:
UOA==
V=-200V
则UAO=-UOA=200V
(3)将q1换成q2=-2.0×10-8C的点电荷时OA间的电势差不变,则q2从O点移动到A点过程中q2所受电场力所做的功为:
W′=q2UOA=-2.0×10-8×(-200)J=4×10-6J
答:
(1)A点处的电场强度是2000N/C.
(2)电势差UAO是200V.
(3)若将q1换成q2=-2.0×10-8C的点电荷,q2从O点移动到A点过程中q2所受电场力所做的功是4×10-6J.
解析
解:(1)电量q1=+1.0×10-8C的点电荷,在A点时所受电场力大小是F=2.0×10-5N,则
A点处的电场强度 E==
N/C=2000N/C;
(2)将q1从零电势O点处移到电场中A点时,需克服电场力做功2.0×10-6J,即电场力做功为 WOA=-2.0×10-6J,
则O、A间的电势差为:
UOA==
V=-200V
则UAO=-UOA=200V
(3)将q1换成q2=-2.0×10-8C的点电荷时OA间的电势差不变,则q2从O点移动到A点过程中q2所受电场力所做的功为:
W′=q2UOA=-2.0×10-8×(-200)J=4×10-6J
答:
(1)A点处的电场强度是2000N/C.
(2)电势差UAO是200V.
(3)若将q1换成q2=-2.0×10-8C的点电荷,q2从O点移动到A点过程中q2所受电场力所做的功是4×10-6J.
让一块长L,宽d,高h的长方形金属板以速度v运动,在突然刹车时,金属板中的自由电荷会因为惯性而聚集到前段使之带电,而后段由于缺乏这样电荷而带相反的电.于是在金属板前后两端之间形成电场,由于时间很短,形成的电场可近似看成匀强电场,且刹车过程中自由电荷与金属板具有相同加速度,忽略原子核影响,若已知刹车的距离为S,测出金属板两端电势差为U,试求金属中自由电荷的比荷.
正确答案
解:汽车的加速度为a,由运动学公式,则有:v2=2as
板间的电场:E=
自由电荷速度电场力而与汽车有一样的加速度,则有:qE=ma
解得:=
;
答:金属中自由电荷的比荷为.
解析
解:汽车的加速度为a,由运动学公式,则有:v2=2as
板间的电场:E=
自由电荷速度电场力而与汽车有一样的加速度,则有:qE=ma
解得:=
;
答:金属中自由电荷的比荷为.
某电场中,已知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30V,q=-5×10-9C的电荷由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是多少?电势能增大还是减少?变化了多少?
正确答案
解:静电力做功W==-1.5×10-7J,则电势能增大,增大了1.5×10-7J.
答:静电力做的功是-1.5×10-7J,电势能增大,增大了1.5×10-7J.
解析
解:静电力做功W==-1.5×10-7J,则电势能增大,增大了1.5×10-7J.
答:静电力做的功是-1.5×10-7J,电势能增大,增大了1.5×10-7J.
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2×104N/C.一电荷量q=+1×10-8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W=2×10-5J.求:
(1)点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
(2)A、B之间的距离d.
正确答案
解:(1)电场强度E=2×104N/C,电荷量q=+1×10-8C,故电场强度为:
F=qE═+1×10-8C×2×104N/C=2×10-4N
(2)根据W=Fd,A、B之间的距离:
d==0.1m
答:(1)点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为2×10-4N;
(2)A、B之间的距离d为0.1m.
解析
解:(1)电场强度E=2×104N/C,电荷量q=+1×10-8C,故电场强度为:
F=qE═+1×10-8C×2×104N/C=2×10-4N
(2)根据W=Fd,A、B之间的距离:
d==0.1m
答:(1)点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为2×10-4N;
(2)A、B之间的距离d为0.1m.
(2015秋•江门期末)如图所示,A、B两点各放有电量为+Q和+3Q的点电荷,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C=CD=DB,将一正电荷从C点沿直线移到D点,则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C、设在AB连线上AB之间距离A点x处的合场强为0,AB=L,则有:k=k
,解得x=
L≈0.366L.即CD之间某点的合场强为零,设该点为F.则在F点左侧,场强方向向右,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向右,在F点右侧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向左,可知正电荷从C移至D的过程中,电场力一直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C正确,AB错误.
D、C点的电势低于D点的电势,根据正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能大,可知正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EC小于在D点的电势能ED.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位于竖直面内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一带电微粒以某一确定的水平初速度v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场区;如果将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场强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仍让该带电微粒以相同的速度由A点进入,微粒将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保持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强弱不变,而将方向改变180°,仍让该带电微粒以相同的速度由A点进入,微粒将从D点离开场区.设粒子从C点、B点、D点射出时的动能分别为Ek1、Ek2、Ek3,从A点到C点、B点、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不计空气阻力.则(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据题,微粒从A运动到C时,有mg=qE,微粒做匀速直线运动,动能不变,则知初动能等于Ek1.
如果将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场强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微粒将从B点离开场区,电场力等于重力的2倍,加速度大小为 a==g,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t2=t1.且电场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总功等于克服重力做功,动能增加,则Ek2>Ek1;
如果保持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强弱不变,而将方向改变180°,加速度大小为 a′==2g,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t3=t1.电场力做正功,重力做正功,总功等于重力做功的2倍,竖直方向上由y=
,知CD间的距离大于CB间的距离,根据动能定理得:Ek2>Ek2;故有:Ek1<Ek2<Ek3.t1=t2=t3,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