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宿州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

如图所示,把C移近导体AB,用手摸一下A端,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不带电的导体球A与带电量为q的导体球B接触后,A、B所带电量都等于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丝绸失去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与电子和质子电量相等的带电量,故A错误;

B、如图所示,把C移近导体AB,用手摸一下A端,导体AB通过人与大地相连成整体,故近端A带负电荷;由于人摸一下然后移去C,不是一直摸着,故A、B都带负电荷,故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故B正确;

C、不带电的导体球A与带电量为q的导体球B接触后,如果两个球相同,则A、B所带电量都等于,如果不同,则带电量不同,故C错误;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丝绸得到了玻璃棒的部分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B在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推导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时,使用的是微元法

C用点电荷代替带电体,应用的是理想模型法

D伽利略在利用理想实验探究力和运动关系时,使用的是实验归纳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涉及物理量较多,因此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故A正确;

B、在推导位移公式时,使用了微元法;故B正确;

C、点电荷是高中所涉及的重要的理想化模型,都是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故C正确;

D、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以及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采用的是理想斜面实验法和将试验结论外推的方法,不是用的实验归纳法;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是元电荷

B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C点电荷一定是带电量很少的带电体

D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内部可能有净电荷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元电荷是指质子或电子的带电量,不是质子、电子,更不是原子,故A错误;

B、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

C、带电体看作点电荷的条件,当一个带电体的形状及大小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身大小形状无具体关系.故C错误;

D、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内部净电荷为零,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

A、根据大量实验证明,自然界有且只有正、负两种电荷.故A正确.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可说明原子是可分的,但不能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故C错误.

D、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正电荷

负电荷

解析

解:因自然界中有正、负电荷之分,即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故答案为:正电荷,负电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一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3.2×10-8C电量有______个基元电荷.

正确答案

1.60×10-19C.

2×1011

解析

解:一个元电荷的电量是1.60×10-19C.

各种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3.2×10-8C电量有2×1011个基元电荷.

故答案为:1.60×10-19C,2×1011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点电荷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电荷就是电荷量很小的电荷

B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C点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

D体积较大的带电体,不能看作点电荷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带电荷量并不一定是很小的,故A错误;

B、点电荷是将带电物体简化为一个带电的点,物体能不能简化为点,不是看物体的绝对大小,而是看物体的大小对于两个电荷的间距能不能忽略不计,故B正确;

C、能否看作点电荷与带电体的体积大小无关,要看带电体的形状、体积和电荷量对分析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故C错误;

D、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要看物体的大小对于两个电荷的间距能不能忽略不计,要看实际情况而定,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电荷带电量为6.4×10-15C则该电荷所带电荷量是元电荷的多少倍______

正确答案

4×104

解析

解:已知每个元电荷的电量e=1.6×10-19C,

n==4×104

故答案为:4×10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点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很小的电荷,才能作为点电荷

B只有带电荷量很小的电荷,才能作为点电荷

C在任何情况下,带电体都可以看答案 成是点电荷

D点电荷和质点一样,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由带电体看作点电荷的条件,当带电体的形状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身大小形状和电量多少无具体关系,故ABC错误;

D、点电荷和质点一样,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______,单位______

正确答案

电荷量

库仑(C)

解析

解:物体带的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C).

故答案为:电荷量、库仑(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小华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关键数字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字中的那一个(  )

A6.2×10-19C

B6.4×10-19C

C6.6×10-19C

D6.8×10-19C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因此该带电量为电子电量e=1.6×10-19C的整数倍,将四个选项中的电量除以电子电量得数为整数倍的便是可能正确的数字,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金台区期中)以下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点电荷一定是所带电荷量很小的电荷

C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对彼此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看成点电荷

D所有的带电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看成点电荷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电荷的形状、体积和电荷量对分析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就可以看成是点电荷,并不是足够小或足够大的电荷就是点电荷,故A错误,

B、电荷的形状、体积和电荷量对分析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就可以看成是点电荷,所以能否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身大小形状及带电量的多少无具体关系.故B错误,D错误;

C、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对彼此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看成点电荷,故C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一个带负电的导体B接触后,A中的质子数(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物体接触带电时,电子发生转移,导致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电荷不平衡,从而带电,而并非质子数目的变化,质子数目在接触过程中是不变的,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点电荷是体积和电荷量都很小的带电体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出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元电荷是指电荷量的大小,等于质子带电量的多少,它不是某种粒子,A错误;

B、点电荷是指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不影响所研究的问题,体积大的物体也可以看做点电荷,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C错误;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关于点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

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C小的带电体就是点电荷

D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带电体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A、点电荷是理想模型,实际不存在的,故A正确,B正确;

C、带电体看作点电荷的条件,当一个带电体的形状及大小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身大小形状及带电量的多少无具体关系.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下一知识点 : 磁场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电场:电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