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公路和铁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另还可选择      运输方式。

(2) 图中A地区某些路段常因地质灾害被阻断,这些地质灾害主要有            

       等。除此之外青藏铁路建设的主要自然障碍有                          

(3)青藏铁路通过大范围的终年冻土区,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     。青藏铁路修建解决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主要依靠的是        

(4)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青藏地区还要发展铁路运输,其原因不是(    )

A.该地区发展铁路运输,有利于全国交通网的合理布局

B.该地区发展铁路运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该地区发展铁路运输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

D.该地区发展铁路运输,有利于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人员和物资的交流

(5)该地区铁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社会经济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对外联系得到不断加强,开辟了不少国际航线。读“极地航路”示意图,回答:(4分)

(1)如图所示,东航公司成功地开辟了从美国芝加哥直达上海的新航线,它的最大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判断该极地航线经过了下列哪些国家的领空 _________(选择填空)       

(3)该“极地航路”图原刊登于某报,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改正图中经度注记的错误之处(至少一处)  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距离短,节省时间和燃料

(2)CD

(3)西经90度应为东经90度,或图中东经120度应为西经60度

(1)本题考查大圆航线。极地航线更接近大圆航线,所以距离短,节省时间和燃料。                                 

(2)根据图示:图中极地航线经过的国家有加拿大和俄罗斯。所以本题选择CD选项。

(3)中国附近应为东经度,美国附近因为西经度。所以西经90度应为东经90度,或图中东经120度应为西经60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滇、黔两省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在黔东南的从江山区,当地侗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有机农业生产——“稻鱼鸭”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当秧苗插进稻田时,跟着放进鱼苗,等鱼苗体长超过5厘米时,人们再放入雏鸭。该农业生产模式已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有着较广的市场前景。但传统农业产量较低,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其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分析滇、黔两省区发展水电工业的条件。(10分)

(2)分析云南省航空运输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6分)

(3)有人建议在黔东南地区大力发展材料二中的有机农业,你是否赞同?简述你的理由。(10分)

正确答案

(1)有利条件:①河流多;②地表崎岖,落差大;③位于湿润区,流量大;④当地电力富余量大,利于电力外送。(6分,任答三点即可)

不利条件:①(季风气候)流量季节变化大,发电量不稳定;②地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4分)

(2)①地形、地质复杂,修建公路、铁路成本高;②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迅速,航空需求量大;③城市分散,距离较远;④航空运输较公路、铁路速度快、效率高。(6分,任答三点即可)

(3)赞成(2分)理由:①有机农产品质量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②农产品多样,经济效益高:③保持提高土壤肥力;④形成良性生态系统。(8分)

不赞成(2分)理由:①劳动力不足,产量较低;②技术水平低;③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较远;④水利设施落后等。(8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滇、黔两省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边缘,主要是在第二阶梯,地表崎岖,河流落差大。位于湿润区,河流多,流量大。当地电力富余量大,利于电力外送。这里水电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该地属于季风气候,流量季节变化大,发电量不稳定。地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这些是水电发展的不利条件。

(2)云南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修建公路、铁路成本高。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迅速,航空需求量大。城市分散,距离较远,航空运输较公路、铁路速度快、效率高。所以航空业发展快。

(3)有机农产品质量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农产品多样,经济效益高。有利于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生态系统。所以赞成。黔东南地区劳动力不足,产量较低,技术水平低。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较远。水利设施落后等。所以不赞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海洋运输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下表是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

材料二:下图是世界主要港口航线分布图。

材料三:下图是南海区位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运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从以________为中心,向以              为中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以___________洋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2)根据材料三,南海地处__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____洲,____________洋和____________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南海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海上生命线”,其原因是_________.

(3)在太平洋经济圈中,亚洲货物运往北美一般采用M航线(如材料二所示)。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析N国吸引我国制鞋、纺织等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正确答案

(1)①欧美(欧洲、大西洋、欧洲和北美)②东亚(太平洋) ③太平(每空 2 分,共6 分)

(2)①亚②大洋③太平④印度(每空 0.5 分,共 2 分)

⑤我国是世界工厂和最大资源进口国之一(2 分),需进口大量原料和燃料(2 分),

出口产品(2 分)。因此南海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生命线。(每点 2 分,共 6 分)

(3)M 航线属于大圆航线,路程短(2 分)。M 航线处于西风带和北太平洋暖流,顺风(2 分)顺水(2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4)N 是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2 分)、低廉的地价(2 分)、国家政策的支持;N 临海,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输出产品(2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1)根据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和世界主要港口航线分布图,可以判断世界海洋运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从以欧美为中心,向以东亚为中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2)根据南海区位示意图:南海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我国是世界工厂和最大资源进口国之一,需进口大量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因此南海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生命线。

(3)本题考查海洋航线的选择。航线应选择路程较短的大圆航线。M 航线属于大圆航线,路程短;M 航线处于西风带和北太平洋暖流,顺风,顺水。

(4)根据图示:N国为越南,属于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地价、国家政策的支持;N 临海,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输出产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为京沪高铁线路示意图。图2为天津滨海新区示意图。

材料二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含水层的水量。2008年天津全市耗水量15.37亿立方米,而天津本地地表供水量仅约5.5亿立方米。

材料三 图3为天津2008年主要河流汛期水质分布图。(Ⅰ类最优,Ⅱ类次之,以此类推)

(1)京沪高铁部分线路采用“高架”方式铺设,其目的是:                       

                                。(2分)

(2)京沪高铁沿线经过的城市中,经济活动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沿线城市中,天津西站(高铁站)位于原天津站(普铁站)西北约4.5千米处,其意义是:                                                     。(2分)

(3)据图和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8分)

(4)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要克服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等。(2分)

正确答案

(1)节约用地,增加线路安全性,减少其他交通线路对其影响(任答2点得2分)

(2)上海(1分) 分散旧站运输压力;完善交通运输网;带动天津西北地区发展;满足城市合理布局的需要(任答2点给2分)

(3)临天津港和交通枢纽北京,水陆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原有京津唐工业区,产业配套设施完善;靠近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优势。(任答4点得4分)

(4)淡水资源缺乏(1分),水质较差(1分)等

下一知识点 : 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化石燃料的利用和保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