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主专制的演进
- 共4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2)原则: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影响:它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走出经济危机困境;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模式。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
(3)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原因: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4)认识: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必须选自出身自由的人,特别规定自治市中已获得公民权者对被释奴隶的各种权利。
——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自治市市政法
材料二 罗马法的影响波及到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1)根据材料一回答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对比同时期的中西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罗马的奴隶制度。
(2)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到中国和日本,如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等。
(3)古罗马实行的是贵族制或民主制,法制观念较强;中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独裁统治,人治色彩浓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从政治结构而言,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什么?第二次“革命”又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体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民国,形式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地方权力、相权不断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型工程。使中国文明延绵不断。后期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严重阻碍社会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根源:君主专制制度。
(2)含义: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或从君主专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正 在日益深入人心(或社会生活日益平等化、文明化)。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 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
(4)政治:文革结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文化教育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国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为公子元筑一城,叫元氏城,西汉初刘邦称帝后第三年(前204年)下令在元氏城内设置恒山郡。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恒山郡改为常山郡。
材料二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而置县,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材料三 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大菩萨是现存最高大的铜菩萨,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佛,因此隆兴寺也被当地人称为大佛寺。而赵州桥坐落在赵县汶河之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请回答:
(1)结合历史常识分析材料一中汉文帝时恒山郡改为常山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石家庄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是要避汉文帝刘恒名字的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2)郡国并行制。
(3)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往活跃;思想开放等。
(4)石家庄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