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材料和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翔安海底隧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该工程全长8. 69千米,跨越海域宽约4200米?隧道全线共设l2处行人横通道和5处行车横通道,也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i2009年底建成通车后,翔安到厦门市中心(岛内)的距离将由2个小时变为15分钟车程,缩短大约50多公里的路程。

(1)据图说出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后租金水平的变化(2分)。

(2)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说明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前、后利用方式的变化(4分)。

正确答案

(1)翔安隧道通车后,翔安的各类上地利用租金水平将均有大幅提高。(2分)

(2)翔安隧道通车前,翔安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通车后,新增加了商业用地,且以住宅用地为主。(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由阶段I到阶段Ⅱ,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   (只少填二种),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2)Ⅱ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   ,Ⅲ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布局原则是。

(3)Ⅲ阶段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   ,且沿   分布,其原因是      

正确答案

(1)新增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任答2点给1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1分)

(2)市中心   交通最优(2分)

(3)城市外缘(或郊外)  主要交通线   保护城市环境(或减轻城市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或地价低,交通便利)(4分)

考查了城市化的发展的一般历程。

(1)结合图2 的图例,突出了商业、工业用地的扩大,所以由阶段I到阶段Ⅱ,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新增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2)结合图2的信息,Ⅱ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中心地位,根据图可以看出商业用地有有多条的交通线交汇,所以Ⅲ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布局原则是交通条件最优。

(3)结合图3的信息,Ⅲ阶段城市中心出现了多个交通中心,所以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外缘,且沿主要交通线分布,这样有利于其减轻城市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展示一城市由1930年1992年的发展情况。A为低级住宅区;B为中级住宅区;C为高级住宅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

(1)促进该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

(2)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                               

(3) C为高级住宅区的主要原因有                                            

(4) D为该城市的          区,原因是①                                    

(5) 图中已有的工业区日趋老化,很多厂房不能容纳新式机械,再加上该地还有不少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建议把部分工厂迁往X地。(注:下面两个问题任选其一作答,如若两个都回答,只给一个问题的分数)

① 假若你是政府部门首长,为了使市民相信在X地发展新式工业较为有利,你会用什么理由说服市民?(3分)(至少答出三点)

                                                                           

                                                                           

② 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主,不愿把工厂搬迁,为了使政府相信X地并不比现有的工业区好,你会用什么论据说服政府?(3分) (至少答出三点)

                                                                           

                                                                           

正确答案

(1)交通;城市化

(2)占用耕地良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远离工业区和发电厂,环境质量好;靠近公路,交通便利,靠近海滨,环境优美(任答一点给1分)

(4)中心商务区(1分)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可以接近最大消费人群(2分)

(5)①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1分),用地紧张(1分)地价较高(1分);X地有新建公路,交通便利,(1分) 环境清洁(1分)。

②、X地远离河流和铁路线(1分),仅靠公路满足不了工业生产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且工业用水紧张(1分),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对下风向的新市镇有污染(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甲市周边地区和甲市示意图”,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雾,河流湍急,矿产资源丰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市河流向____方向流动,甲城市的市区范围沿_____和______伸展。(3分)

(2)简要评价甲市钢铁工业的发展条件。(4分)

(3)该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3分)

(4)为综合利用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该地区可以建设下列____、__、__等工厂。(填序号)(3分)①硫酸厂 ②建材厂 食品厂  ⑤水泥厂

正确答案

(1)东南 河流 铁路线(3分)

(2)有利:附近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

不利:受地形限制,平地少。(4分)

(3)钢铁工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河谷地带污染物不易扩散;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雾。(3分)

(4)① ② ⑤(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示西北部1200米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所以甲市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动。甲城市的市区范围沿河流和铁路线发展。

(2)甲市附近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但是甲市位于山谷中,受地形限制,平地少,不利于工业发展。

(3)甲地位于山谷中,钢铁工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河谷地带污染物不易扩散。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雾。所以容易形成酸雨危害。

(4)该地发展钢铁工业排放的废气中有二氧化硫气候,可以回收作为硫酸厂的原料,①对。钢铁厂的固体废弃物,可以作为建材厂的原料,②对。炼焦厂的煤渣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⑤对。汽车厂用的是钢铁厂的产品,不是废弃物,③错。食品厂是配套产业,与钢铁厂废弃物无关,④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表和图9,完成下列要求:(7分)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的情况相比,         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快。

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情况相比,      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大。

⑶由上表和图9可知,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①     ,②       ,③       

⑷两类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有那些?

①                          ,②                     

正确答案

⑴发展中国家

⑵发达国家 

⑶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⑷①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②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城商务区位于A、B、C三处的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工业区位于A、B、C三处中的 _______ 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级住宅区位A、B、C三处中的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水方便水运便利

(2)A  地处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交通通达度高,有利于商务活动 (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3)B  位于城市外缘,地处交通干线,并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既有利于工业生产,又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4)C  地处城市外缘,位于湖旁,环境优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说明原因。

(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丙城是以装卸、仓储、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线,简述你的理由。

(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________________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水位较浅,大型船只易搁浅 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

(3)B 地势起伏和缓,工程量小。

(4)工业 在城市外围;沿铁路线分布

(1)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

(2)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3)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

(4)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是“太湖平原某大城市平面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明显受          因素的影响。(3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表现为                    ,吸引大批乡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2分)

(3)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拟在图示地区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大型超级市场、蔬菜基地。请分析其选址的条件。

①拟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有利条件:                             。(2分)

②拟建大型超级市场的有利条件:                                 。(2分)

③拟建蔬菜基地的条件:                                    。(3分)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化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地租值a>b>c),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租值的变化主要受              的影响,a等值线以内的地区,从事       活动的人愿意支付的地租最高。

(2)P点地租      (高于、低于)b值,试分析造成该地地租值变化的可能原因。

(3)按城市合理规划的要求,在图中用“##”在适当的位置添加绿化带。

(4)该城市计划在两个卫星城市中,一个发展住宅,一个发展钢铁工业,你认为1城镇应发展             ,2城镇应发展         ,这样布局的理由是                                                                                      

正确答案

(1)距市中心远近 商业

(2)高于 可能是由于该地位于交通干线与城市环行道路交汇的地方或者是该地的知名度大或者附近有旅游胜地或者这里比周围环境更优美等。

(3)住宅 钢铁工业 西欧地区常年盛行西风,钢铁工业有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城郊且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读“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深圳市,试分析深圳市发展的城市区位因素?

(2)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单项选择)

(3)(任选其一回答)

a.如果你的家在城市,说出一条城市化问题,并提出一条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b.如果你的家在农村,说出两条城市化进程对你家乡的有利影响。

正确答案

(1)改革开放的政策;地理区位优越(或地理位置优越、或地处沿海、或交通便利、或邻近港澳);国际产业转移;科技发达(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只要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2)B

(3)(任选其一作答)

a城市:环境污染;制定政策、法规,控制污染物排放或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建设立体交通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b乡村:进城打工;增加农产品销售量;改变生活方式;更新观念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分)

试题分析:

(1)深圳市地处沿海,邻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对内对外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享受优惠的特区政策,国际环境恰逢国际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后期科技发达,促进了深圳市的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享受优惠的开放政策,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吸引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经商,所以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3)城市化过程中带来诸多的问题如土地紧张,地租上涨(应该合理规划),住房紧张(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加快住房建设),环境污染(制定政策、法规,控制污染物排放),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建设立体交通)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城市化进程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可以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城市化进程发展,扩大了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销售量,城市化也影响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观念的更新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l)指出阶段Ⅰ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3)比较阶段Ⅰ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正确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仲;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3)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Ⅱ: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第(l)题.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八、B周边地区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

第(2)题.阶段Ⅲ中,A、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

第(3)题.从阶段Ⅰ与阶段Ⅲ的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得出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城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城市的形态是_________式。形成这种形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假设本城市周围存在农业,则该农业作用是为城市提供_________。而城市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_________、_________等服务,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

(1)条带 城市发展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较大,沿交通线路发展,形成条带式

(2)生活资料等商品 管理 技术

由图可知,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沿主要的交通干道分布,呈条带式;城市郊区的农业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为城市提供鲜活的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而城市则为该区域(包括城市周围的农业区)提供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带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某城市现状与规划图,分析回答问题。(18分)

(1)请根据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从环境因素考虑规划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各点布局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说明原因。(14分)

(2)规划图中的铁路和公路是否合理?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①火电厂布局合理;位于盛行风下风向和河流下游。②水泥厂布局不合理;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易造成城市大气污染。③造纸厂布局合理;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不污染城市的水源。④无线电厂布局合理;对环境污染甚微(几乎无污染)可以建在市区。⑤自来水厂布局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清洁。⑥学校布局合理;位于居民区的中心,便于学生就读。⑦印染厂布局不合理;位于河流_!二游地区,容易污染城市的水源。(2)铁路布局合理,从城市边缘通过.避免r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同理.公路布局也是合理的。

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笠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严重污染的、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火电厂等,宜布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对于水质条件要求高的企业,如自来水厂,应布置在河流的上游。过境铁路、公路应从城市边缘绕过,不宜通过市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图,回答下题。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经济方面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税收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方面一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历史遗存保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省(市)。

(2)指出图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四川(或川、蜀);陕西(或陕、秦)

(2)成都为集中式,重庆为组团式。成都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集中,连成一片;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

(3)天然气、煤、铁、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铁路、水运等交通便利;人口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率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GDP 占西部地区GDP总量的比重较大;万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4)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

下一知识点 : 城乡规划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