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共346题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示意图和该地某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南以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为界,北至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起乌鞘岭,西迄甘肃与新疆交界。大部分海拔1000-2500m。
(1)描述图乙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6分)
(2)河西走廊成为我国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何在?(6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地应采用何种方式保护生态:植树造林还是种草?(6分)
正确答案
(1)山区河流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2分)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加上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2分)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2分)
(2)南北均为山地,而该处地形较为平坦;(2分)西北气候干旱,该地区有冰川融水,山麓水资源较为丰富;(2分)河西走廊是人口聚居地,交通需求量大。(2分)
(3)种草(2分) 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树木的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植树造林的后果有两个:树木极难成活;加剧当地旱情。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者草原,因而种草更符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4分)
试题分析:
(1)图乙是山麓冲积扇,在山区河流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加上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在出山口厚度较大,离山口越远,厚度越小。
(2)读图,从地形看,河西走廊南、北均为山地,河西走廊经过处地形较为平坦。西北气候干旱,该地区有冰川融水,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补充食物和淡水。河西走廊是人口聚居地,交通需求量大。
(3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树木的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植树造林的后果一是因缺水,树木极难成活。二是因耗水量大,加剧当地旱情。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者草原,因而种草更符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
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 90 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4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6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4分)
正确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试题解析: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形起伏大,且土质疏松;陕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如果过度开垦发展种植业,容易诱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2)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面平坦,有利于耕作;同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温差大,有利有机质的积累;效益可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生态:果树种植,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果树种植业,减少耕作业的比值,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同时,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量大,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方案,即要遵循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原则.可针对题干中果业发展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C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地区 等常规能源丰富,该地区正在实施的能源输出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处是我国的 平原,生态破坏问题是 被过渡开发利用。
正确答案
(1)水土流失 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2)酸雨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向大气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或水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
(3)天然气 西气东输
(4)三江 湿地
试题分析:
(1)图中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主要原因有: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2)图示C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其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形成的人为原因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向大气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3)图中A地区为塔里木盆地,其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该地区正在实施的能源输出工程是西气东输。
(4)D处是我国的三江平原,生态破坏问题是湿地被过渡开发利用。
点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主要是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往往产生生态破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往往产生环境污染。
图示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正确答案
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原、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原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破坏。直接利于图示的环境恶化关系图概括;自然原因主要以全球变暖为背景;人为原因主要由于人口压力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起。防治措施主要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面分析。
地中海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战略地位重要。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简析图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6分)
正确答案
略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2011年3月我国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国家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材料2:图11(其中阴影部分为“两屏三带”)。
(1)简析图11中甲地植被破坏后产生的主要危害。(4分)
(2)图11中乙地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区,其生态作用十分重要,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草原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深;沙尘暴增多,沙漠化扩大;土壤肥力下降;牧草产量、质量下降,畜草矛盾突出;物种减少等。(4分)
(2)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崎岖;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降水集中;毁林开荒,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贫困人口较多。(6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第(1)题,图11中甲地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草场广布,但牧草破坏严重,植被的破坏导致本地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第(2)题,应结合本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回答。
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读图写出Ⅲ地区土地退化的原因。(2分)
(2)分析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3)结合该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简述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向。(4分)
正确答案
(1)Ⅲ类侵蚀区冻融侵蚀和盐渍化。
(2)沙漠化 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少,地表裸露;接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故风蚀作用强,使土地容易沙化。
(3)依靠煤、铁、有色金属和风能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冶金和重化工基地;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基地,黄土高原发挥光照优势发展林果业;利用草原、荒漠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发展特色旅游。(答出一点得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例中可得出Ⅲ地区为冻融侵蚀和盐渍化严重的地球,所以可知Ⅲ类侵蚀区的冻融侵蚀和盐渍化导致该地区土地退化。
(2)材料“本区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再结合Ι地区在本区西部,可推测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是沙漠化,根据沙漠化形成原因可推测出自然原因.
(3)根据图和材料可知本区主要有内蒙古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组成,结合图例本区矿产资源、风能、农牧产品丰富,自然环境独特,可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定位、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近些年来,甘肃民勤县绿洲面积迅速缩小,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阅读表1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表1
小题1:根据民勤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小题2:该地按自然带地带性规律来推断,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但该地出现绿洲,原因是__________,属于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__________现象;该地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__________。
小题3:近50年来,民勤县境内绿洲面积逐渐缩小,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
小题1: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有水源;非地带性;B
小题1:B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地理环境。
小题1:本区由于地处内陆,故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干旱,降水少,温差大;水文:河流少,以冰川融水为补给,河流流量少,流量的季节变化的(夏汛)。有冰期。植被: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沙质土壤;地貌: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为主,沙丘广布。
小题1:自然带以植被带为基础;荒漠中的绿洲是非地带性的体现,形成条件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水。
小题1:绿洲面积缩小,反映当地水源减少,荒漠化扩大。绿洲地区水源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河流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大,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则荒漠化扩展,绿洲退化。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8分)
正确答案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夏雨集中,且多暴雨;
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试题分析: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与其所处的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区域降水量大,上游来水量多,土质黏重,地表水渗困难等因素有关。三江平原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其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集中,且多暴雨等也是造成其沼泽广布的重要原因
点评:试题源于教材,考生对材料内容比较熟悉,容易下笔做答,较好地处理了教材中:“问题研究 ”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发展,有教考生死记硬背的趋势。与高考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2008年9月23日宁夏各界人士在银川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结合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 、 (2分)
(2)分析Q、R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4分)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2分)
(4)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2例说明。(2分)
正确答案
(1)土地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农业生产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①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⑤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任答2项即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
(1)Q地是宁夏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因过度灌溉,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而形成土地荒漠化;R地西北侧有沙丘,且盛行西北风,所以易形成土地的沙漠化。
(2)Q地的西侧有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所以不易引起土地沙漠化;但是该地农业是灌溉农业,由于实行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所以地下水上升到地表,盐碱残留在土壤,导致土地盐碱化。R地西侧是沙丘,其风向为西北风,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利用秸秆和柴草编制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会把降水截留,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根据贺兰山的位置可知地理分界线,如: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