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所列物质晶体的类型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磷酸的构成微粒是分子,所以磷酸属于分子晶体,故A错误;

B.单晶硅的构成微粒是原子,所以属于原子晶体,碳酸氢铵的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所以属于离子晶体,水银的构成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属于金属晶体,故B错误;

C.金刚石的构成微粒是原子,所以属于原子晶体,烧碱的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所以属于离子晶体,冰的构成微粒是分子,所以属于分子晶体,故C正确;

D.铁的构成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所以属于金属晶体,尿素的构成微粒是分子,属于分子晶体,冰醋酸的构成微粒是分子,属于分子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化学式中,能真实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是(  )

ACuSO4

BCS2

CAr

DCsCl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CuSO4为离子化合物,只有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有分子,故A错误;

B.CS2为非金属硫化物,CS2晶体是分子晶体,晶体中只存在分子,所以化学式CS2能真实表示二硫化碳分子组成,故B正确;

C.Ar为单原子分子,晶体中只存在分子,所以化学式Ar能真实表示氩气分子组成,故C正确;

D.CsCl为离子化合物,只有铯离子和氯根离子,没有分子,故D错误;

故选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

B

CaTiO3晶体中每个Ti4+和12个O2-相紧邻

CSiO2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

D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无共价键,故A错误;

B.在题目所给晶体结构模型中每个Ti4+周围有3个O2-与之相邻,用均摊法不难求得晶体中每个Ti4+离子周围 共有:3×8×=12个O2-,故B正确;

C.在SiO2的晶体中Si、O以单键相结合,因此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结合,故C错误;

D.金属汞的熔点比I2、蔗糖等的熔点都低,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真实的分子的是(  )

AK2S

BCO2

CNaOH

DSiO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K2S为离子化合物,只有钾离子和硫离子,没有分子,故A错误;

B.CO2为分子晶体,组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故B正确;

C.NaOH为离子化合物,只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没有分子,故C错误;

D.SiO2为原子晶体,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以共价键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没有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知氯化铝易溶于苯和乙醚,其熔点为190℃,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氯化铝是电解质

B固体氯化铝是分子晶体

C可用电解熔融氯化铝的办法制取金属铝

D氯化铝为非极性分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氯化铝溶于水可以电离出氯离子、铝离子,使溶液导电,故氯化铝是电解质,故A正确;

B、AlCl3的熔点较低,且易溶于苯和乙醚,因此为共价化合物,氯化铝固体是分子晶体,故B正确;

C、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不能用电解熔融氯化铝的办法制取金属铝,故C错误;

D、AlCl3的熔点较低,且易溶于苯和乙醚,苯乙醚为非极性溶解,根据形似相溶原理可知,氯化铝可能是非极性分子,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晶体都具有分子密堆积的特征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C分子晶体中,共价键键能越大,分子的熔、沸点越高

D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通常熔点越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只含有分子间作用力的分子晶体具有分子密堆积的特征,含有氢键的分子晶体不是密堆积,故A错误;

B、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分子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B错误;

C、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熔沸点越高,故C错误;

D、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熔、沸点越高,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水也是一种常用的试剂.

(1)水分子中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为______

(2)写出与H2O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微粒______(填2种);

(3)水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得到一个H+,形成水合氢离子(H3O+).下列对上述过程的描述不合理的是______

A.氧原子的杂化类型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微粒中的键角发生了改变

(4)在冰晶体中,以一个水分子为中心,画出水分子间最基本的连接方式(水分子用结构式表示);

(5)如图是钾、碘、金刚石、氯化钠晶体的晶胞图(未按顺序排序).与冰的晶体类型相同的是______,D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H2S、NH2-

A

B

68%

解析

解:(1)水分子中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分两层排布,故答案为:

(2)H2O分子中的原子数为3,价电子数为10,H2S、NH2-的原子数目均为3,价电子数目均为10,则与水互为等电子体,故答案为:H2S、NH2-

(3)A.水中氧的杂化为sp3,H3O+中氧的杂化为sp3,则氧原子的杂化类型没有改变,故A错误;

B.水分子为V型,H3O+为三角锥型,则微粒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因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微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

D.水分子为V型,H3O+为三角锥型,微粒中的键角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4)冰晶胞中水分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冰晶胞中存在氢键,氢键具有方向性,每个水分子与相邻的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

故答案为:

(5)冰属于分子晶体,由晶胞图可知,B为碘的晶胞图,构成微粒为碘分子,则与冰的晶体类型相同的是B,D晶体为钾晶体的晶胞图,为体心立方堆积,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为68%,

故答案为:B;68%.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现有下列物质,用编号填空回答下列各问题:

A.干冰   B.金刚石   C.氩   D.过氧化钠    E.二氧化硅    F.氯化铵

(1)通过非极性键形成的晶体是______

(2)固态时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

(3)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

(4)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__

(5)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的化合物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金刚石是碳原子与碳原子间通过非极性键形成的晶体,故答案为:B;

(2)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简式为:O=C=O,是分子晶体,氩是单原子分子,也是分子晶体,故答案为:A、C;

(3)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是分子晶体,故答案为:C;

(4)过氧化钠含有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间的离子键,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间含有非极性键,故答案为:D;

(5)铵盐为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铵根离子含有共价键、配位键,所以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的化合物是氯化铵,故答案为:F.

解析

解:(1)金刚石是碳原子与碳原子间通过非极性键形成的晶体,故答案为:B;

(2)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简式为:O=C=O,是分子晶体,氩是单原子分子,也是分子晶体,故答案为:A、C;

(3)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是分子晶体,故答案为:C;

(4)过氧化钠含有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间的离子键,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间含有非极性键,故答案为:D;

(5)铵盐为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铵根离子含有共价键、配位键,所以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的化合物是氯化铵,故答案为:F.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分析下列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可判断其固态不属于分子晶体的是(  )

A碳化铝,黄色晶体,熔点2200℃.熔融态不导电

B溴化铝,无色晶体,熔点98℃,熔融态不导电

C五氟化钒,无色晶体,熔点19.5℃,易溶于乙醇、氯仿、丙铜中

D干冰,无色晶体,熔融时不导电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碳化铝,黄色晶体,熔点2200℃,熔融态不导电,应为原子晶体,故A选;

B.溴化铝,无色晶体,熔点98℃,熔融态不导电,具有分子晶体的性质,属于分子晶体,故B不选;

C.五氟化钒,无色晶体,熔点19.5℃,易溶于乙醇、氯仿、丙酮中,具有分子晶体的性质,属于分子晶体,故C不选;

D.干冰,无色晶体,熔融时不导电,构成微粒为分子,应为分子晶体,故D不选;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中每个水分子平均形成两个氢键

B冰、“可燃冰”、干冰都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

C分子晶体中一定不存在单个的原子

D“可燃冰”不属于分子晶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每个水分子含有两个O-H键,所以冰中平均每个水分子可形成2个氢键;故A正确;

B.冰中水分子间存在氢键,不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故B错误;

C.分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单个的原子,稀有气体的分子晶体中不存在化学键为单原子分子,故C错误;

D.可燃冰晶体可表示为:CH4•8H20,属于分子晶体,故D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金属晶体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