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网络问政,就是走进基层,直面群众,原生态听取民意,零距离了解民生。领导干部不仅要上网收集“网情”,更要下网办好“网事”,实现政民互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目前,“网络总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常态。

材料二  2010年9月9日,在一则反映某市物价局“涉嫌行政乱作为,滥用职权”的网帖后面,“该省物价局网络发言人”在网络问政平台进行了回复:此帖反映的基本案件存在,但早些时候该案件已由当地法院判决,两审结果都为原告败诉,法院认定物价部门在此事中不存在滥用职权的问题。被监督的某市物价局对此事非常重视,本着有别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加强对全市物价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网络问政的政治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政府怎样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9分)

正确答案

(1)①网络问政尊重和保障了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公民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2分)

②网络问政提供了公民监督政府和政府问政于民的新途径,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分)

③网络问政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分)

④网络问政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分)

(2)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接受群众监督,应该把实行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搞形式主义,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3分)

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分)

③深化改革。改革上层建筑中有关接受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为政府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提供制度保证。(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网络问政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问是考查政治生活知识,回答时,可以从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提供了公民监督政府和政府问政于民的新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几个角度回答,第(2)问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角度思考政府怎么做。可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革上层建筑中有关接受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三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做主观题: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依据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或者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依据设问限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地材料信息。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与设问限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

我国的基层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10年前,浙江某村针对村委会在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财务不公开等行为,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财务管理监督小组,进而成为我国第一个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行政村。2013年该村通过村民会议选举产生了又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修订了《村务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力,在完善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工作模式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首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至今,该村实现了村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这一成功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许多行政村得以推广。

(1)结合材料,运用“民主管理”的有关知识,阐述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意义。(12分)

(2)该村的基层民主实践是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10分)

正确答案

(1)①浙江某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中来,扩大了该村的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村民自治。(3分)

②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浙江某村通过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村民切实行使了民主管理权利,维护全村村民的利益。(3分)

③浙江某村通过《村务监督制度》将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保证了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3分)

④浙江某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至今村民积极参与监督,学习到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3分)

(2)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浙江某村为监督村委会在土地征用中的行为,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表现。没有村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就没有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5分)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该村在全国首创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工作模式,是特殊的,但其实质是村民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具有普遍意义。(5分)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民主管理,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意义。①浙江某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中来,扩大了该村的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村民自治。(3分)

②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浙江某村通过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村民切实行使了民主管理权利,维护全村村民的利益。(3分)

③浙江某村通过《村务监督制度》将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保证了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3分)

④浙江某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至今村民积极参与监督,学习到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3分)

(2)本题知识限定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基层民主实践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基本理论包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然后回扣基层民主实践组织语言,即浙江某村为监督村委会在土地征用中的行为,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表现。没有村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就没有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该村在全国首创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工作模式,是特殊的,但其实质是村民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具有普遍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2013年12月的第一周,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国,受其影响的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及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雾霾是天灾,更是人祸。工业生产、尾气排放、施工扬尘和冬季取暖烧煤等都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对所有人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特点。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拥有“蓝天,白云”。

材料二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关注生态、珍惜生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德配天地,无为而治,清静修身,尊重生命,是中国生态学的基本准则,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宝贵的传统观念。当前。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中我们似乎淡忘了这一传统,亟需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

(1)请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社会各界如何共同参与,拥有“蓝天,白云”。(12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的认识。(10分)

(3)结合材料,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6分)

正确答案

(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美丽中国需啊哟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分)②我国政府是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应有所作为。(3分)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行使监督权,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3分)④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行使好立法权、监督权的等,使社会各界有法可依,保护环境。(3分)(如果学生从政协的性质和作用角度回答,可取代3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生态文明观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分)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的生态文明观合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同时也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发展。(5分)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面对生态恶化的现状,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有利于改善环境,科学发展(2分)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生态文明观”(2分)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生态文明观”作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试题分析:(1)此问的答题范围是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范围较广,答题的关键是社会各界,因此此问的落脚点在社会各界。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协的职能等角度分析。

(2)对于认识类的题目,在作答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题中已告诉我们是对生态文明观的认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主要从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作出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历史唯物主义,落脚点是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组织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角度,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①国际上,当一国(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城镇化率一般在55%左右,发达国家为60%。当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时,其城镇化率一般在70%左右。②中国人均GDP:2009年3700美元,2012年6500美元。

材料二 201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和区域差距的基本途径。城镇化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的1.6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材料三 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12分)

正确答案

(1)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但与发达国际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并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应积极促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②积极作用: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有利于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③贯彻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④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山东省委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山东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试题分析:(1)注意本题涉及两个小问,一是反映的经济信息;二是积极意义。作答经济信息类题目时,答题时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一是标题,告诉我们主题是什么,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二是图表,告诉我们反映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三是注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并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作答本题时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即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中国共产党,主要可以从我国的政党制度,民主政治建设,党的执政方式;政府主要从民主决策的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全国许多地方实行直推直选乡镇长的方式。直推直选在于把选举乡镇长的权利直接交给了广大群众,更能准确地体现和表达民意。没有上级“内定”,没有领导打“招呼”,没有操作中的种种“埋伏”,“阳光”下的竞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和认可,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增强了乡镇政权建设,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结合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乡镇长直推直选的理论依据及意义。(12分)

正确答案

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乡镇长直推直选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意志,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分)

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希望更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2分)乡镇长直推直选顺应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1分)

(2)

①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的热情,从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

②有利于增强乡镇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乡镇机关办事效率,增强乡镇政权建设。(2分)

③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采取题中选举方式的依据,第二问采取题中选举方式的意义,第一问可以翻译为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选举方式,教材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即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希望更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同时要回扣设问,乡镇长直推直选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意志,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第二问,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其意义,首先此种选举方式有利于提高公民意识和热情,维护人民利益;其次有利增强政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效率;最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有利,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

下一知识点 : 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及其意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