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 共3609题
材料一 汪洋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统筹协调,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材料二 近年来,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年年都是热点,但却年年破题乏力。然而,种种新迹象表明,目前,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将加大治理力度,公车改革将有大动作,而公款出国、公款吃喝也日益引起重视,并将首先将信息公开着手治理。中央预算部门也将率先晒“三公消费”账单,这让公众有了新期待。从今年起,借“三公消费”挥霍公款现象,有望得到全社会切实有效监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为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提出建议。(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关的知识作出分析,为什么公众对信息公开充满期待?(9分)
正确答案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2分)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分)
②我国公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享有知情权。(2分)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更好参与民主决策,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1分)
③我国公民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2分)信息公开为公民形式监督权提供更有效的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第(|)问时,可以从党、政府、社会、个人四个角度回答怎样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第(2)问使回答原因类问题,结合材料可从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一是知情权和监督权几个角度思考即可。
点评:首先,要明确设问指向,即设问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通过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其次,链接材料内容,结合设问指向,凸显回答问题的角度。最后,依据答案具体内容,把握答案核心要素,对答案进行取舍。
(12分)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年度综合报告2009-2011》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市值增速保持30%以上的年度增长率,预计至2011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75.04亿,网民数量将达到6亿。网络与我国社会的贴合越来越紧密,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监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材料二 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组织的2011年“两会调查”结果显示,网民最为关注的是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网络民意参政、议政的同时,另一个词跃入人们的眼帘,那就是“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要求网民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意见需要登记真实姓名。虽然也有不少网民和舆论担忧,这样做会让网民们无法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但这种争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可以更好地做到“还政于民”,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4分)
(2)有人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网民什么话都可以说。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8分)
正确答案
(1) ①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分),②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渠道,有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2分)。
(2)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分)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方面,公民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2分) ③要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网上言论不能触犯法律法规,不能侵害他人正当利益。(2分) ④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分)
本题考查的高考能力是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1)考查了舆论监督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从舆论监督的特点、舆论监督的作用、公民的权利等角度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2)本题是观点评析题,先评再析。从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个原则评析这一观点。
某同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国道。但是,由于没有设置红绿灯和交通护栏,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他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在人大代表的督促检查下,有关部门克服困难,设置了红绿灯和交通护栏,使这条“要命路”变成了安全道。
(1)上述材料中,该同学是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该同学还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反映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民可以直接向决策机关建言献策,你认为这样做有哪些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该同学发现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向人大代表反映,一方面做到了勇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又能够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
(2)直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给市长发短信;在政府网站上发帖;通过学校、家长反映给有关部门等。
(3)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给中日关系造成了难以弥合的伤痕。中国一百多个城市爆发了反日示威游行,并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甚至有人因为情绪激动,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同胞的财产受到了损失,心受到了伤害,这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蠢事。如此蠢行,不是爱国,而是害国,这样的爱国,永远无法得到喝彩,只会让真正的爱国者感到羞愧。公安部多次强调,对于游行示威中借机进行打砸等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查处,追究其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1)运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知识,评析各地发生的反日示威游行。(8分)
(2)结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对游行示威活动的参与者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正确答案
(1)①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通过反日示威游行表达爱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政治自由的权利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打砸日系车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不是表达政治诉求的正当途径。(4分)②我国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反日示威游行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在示威游行中借机进行打砸活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应该受到法律制裁。(4分)
(2)①坚持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游行示威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不得违法组织活动,在游行示威中不得借机打砸等违法活动。(4分)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游行示威者在活动中,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在获得许可后依法进行示威游行。(4分)③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游行示威活动要有力有序进行,不得危害公共安全,不得破坏社会秩序,不能让爱国变为暴行的遮羞布,影响国家形象。(4分)
试题分析:(1)该题是评析题,对材料中的行为要进行辨证的认识和分析,从公民的权利上对游行示威者的行为指出其合理性的一面,从公民应尽的义务上指出游行示威者的错误之处。
(2)该题考查学生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个角度对游行示威者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出他们该怎么样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性、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但“中国梦”从未泯灭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把权利放出笼子”。
(1)根据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觉的领导?(12分)
(2)假如你的同桌在看了材料二的观点后,认为“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二者之间自相矛盾,你会如何说服他。(12分)
正确答案
(24分)(1)(12分)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分)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决定的;(6分) (任一角度2分,写三点即可给6分)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④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分)
(2)(12分)①“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二者之间并非自相矛盾。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2分)“把权力关进笼子”是指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不能滥用人民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把权利放出笼子”是指要维护公民的监督权,勇于使用监督权。(4分)②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才能更好地实现“把权利放出笼子”。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利于公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3分)③只有实现“把权利放出笼子”,才能更好地“把权力关进笼子”。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使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3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实现“中国梦”为材料,从党和政府两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一问,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生主要是系统的回答所学知识点,从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回答。第二问,首先要准确理解“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的不同含义,各自强调的内容不同,“把权力关进笼子”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利放出笼子”是维护公民监督权;再辩证的回答二者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二者不是自相矛盾的。
点评:第一问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党的领导,是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识记考核,只要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全面回答即可,难度一般。第二问,首先要理解题意,明确题目含义,再选择合适的原理进行分析论证,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