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共3064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共3064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孔子说“质(质朴)胜文则野,文(文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下列对两位圣贤的话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中庸思想

B都反对过度与不及,推崇恰到好处

C认为中庸是美德,也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D都认为知识即美德,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 ]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名言的是

[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斯多德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含义是

[ ]

A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B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品德就越高尚

C道德知识仅适用于理念世界

D道德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这主要指他

[ ]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含义是

[ ]

A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B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品德越高尚

C道德知识仅适用于理念世界

D道德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泰勒斯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

[ ]

A关注人类社会或生活

B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C支持寡头政治

D反对雅典的民主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格拉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针对雅典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推崇美德、强调理性的思想家是

[ ]

A康德

B但丁

C普罗泰格拉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在这方面的一句名言是

[ ]

A人始终是独立的

B个性自由

C认识你自己

D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