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10分)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二)
(图一)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分)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
正确答案
(1)清政府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3分)。(2)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议变法事宜(或者说讨论戊戌变法等)。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通过变法的现代化运动。(上述角度中任答3点即可得3分)
(3)因为变法触动了以纳拉氏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4)思路:从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的角度去理解或例举后来的现代化探索(2分)。
(要有史实支撑否则只能得1分)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综合三幅图片,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含义,先提取材料各个分句的主旨,再进行归类合并,用历史语言进行陈述。第(2)问,注意设问强调的是在民主进程中的意义,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阐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正确答案
(1)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3分)
(2)相同:都学习西方(4分)
不同:前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后者侧重学习西方社会制度
(3)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
(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了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三所述为义和团运动,所以为农民阶级
(2)结合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为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学器物,后者主张学制度
(3)二者的共同背景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打击西方的侵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1分)
正确答案
(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对时局的认识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以及新政内容涉及较广、新政影响到许多方面等角度回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