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2分)

(2)指出材料三中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2分)

(2)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4分)

(3)是因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二中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以说明“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属于送分题。但需要同学们在平时需要积累基本的历史观感。材料三中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3)根据材料四“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质。 结合教材知识即可知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的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则不然...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即可概括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及目的。(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3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4分)

(2)特点: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2分)影响:推动了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其目的是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2)材料二中文字“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说明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是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材料二后半部分文字说明了天津警察制度创立推动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

点评:长期以来人们对晚清人物袁世凯的评价一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依据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出卖了维新派致使维新变法最终破产,从道德层面上看袁世凯确实应该加以否定;但从本题材料中能够明显看出袁世凯在晚清新政改革中有突出的成就,即如本题所示其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中具有开创性,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对其评价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肯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大屠杀是什么大屠杀?你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如何?签订了什么条约?

(3)结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内容,说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危害?

正确答案

(1)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军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说明了日本军国注意的野蛮性、侵略性。历史不会忘记!

(2)中国战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3)割地,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并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增开口岸与内河新航线,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开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在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在占领旅顺后对当地和平军民实行野蛮的旅顺大屠杀。由于在此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在日本马关(今下关)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人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面收内地税。

然后根据条约规定,和历史所学回答第(3)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8分)

甲午战败,日本割台;抗战胜利,台湾回归;国共内战,国民党割据台湾。由材料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2分)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2分)

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2分)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2分)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2分)

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3分)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2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