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请回答:

(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不同的结局对台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2)材料二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4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3分)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3分)

(4)材料四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台湾沦陷,3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3分。

(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4分。

(3)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3分;一国两制,3分。

(4)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分。

试题分析:(1)材料的时间为1895年和1945,根据所学知识为清末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前者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台湾在日本殖民50年之后,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即可。

材料的时间为1962年,内战结束后蒋介石带领大量国民党部队逃亡台湾,台湾又一次和大陆分离,台湾和大陆一直处于对峙时期。“望我大陆”“只有痛苦”“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回到祖国的爱国思乡之情。

材料中邓小平认为“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4)材料“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体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体现中国政府反对台独,坚持国家的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总理衙门正门旧照(摄于1878年)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为了使部分行政职能与西方接轨,同时也是迫于列强的压力,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设外务部时的谕令说:“从来设官分职,惟在因时制宜。现当重订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总理衙门著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从国家主权、近代化的角度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正确答案

(1)变化: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2分)

说明: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2分)1901年,在列强的威逼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或:完全)半殖民地化。(2分)

(2)清政府政府职能(或言:中央机构)日趋近代化(2分)

说明: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以往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有利于中外之间的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近代化的标志;(2分)外务部的设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同时也是清政府被动适应时代潮流,政府机构进一步近代化的体现,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论述型的问题。首先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清政府政府职能日趋近代化。然后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材料三: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为此,1921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一时期,大力培养革命干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协助下,在巴黎的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包括邓小平、傅钟等。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研究》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留学热潮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14分)

⑵ 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教育在内容上有何变化?(3分)

⑶ 有学者认为近代留学教育是中西方在近代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请以清华学堂创建为例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请回答:

(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不同的结局对台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2)材料二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4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3分)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3分)

(4)材料四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台湾沦陷,3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3分。

(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4分。

(3)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3分;一国两制,3分。

(4)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分。

试题分析:(1)材料的时间为1895年和1945,根据所学知识为清末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前者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台湾在日本殖民50年之后,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即可。

材料的时间为1962年,内战结束后蒋介石带领大量国民党部队逃亡台湾,台湾又一次和大陆分离,台湾和大陆一直处于对峙时期。“望我大陆”“只有痛苦”“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回到祖国的爱国思乡之情。

材料中邓小平认为“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4)材料“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体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体现中国政府反对台独,坚持国家的统一。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