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15)分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 1895年4月 日本马关 图2 1945年9月 中国南京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从图1到图2的历史,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2分)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1分)
正确答案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3)主要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4分)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4分)
(4)关系:以“战”兴,以“战”衰。(2分)
启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图1反映的是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图2反映的是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该问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考生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归纳概括: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近代史上日本单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了伟大胜利,该问考查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原因,注意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分析战争的结局。
(4)结合所学知识,日本通过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遭受重创,从中可以认识到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是以“战”兴,以“战”衰。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分)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4分)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4分)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6分)
正确答案
略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8分)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5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6分)
正确答案
(1)观点:①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对西方优秀民族构成威胁。②中国人出国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③中国人好战,有民族复仇情绪。④中国人“威胁世界”。(各2分,共8分)
不同需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殖民者宣言“黄祸”论,为自己的侵略做掩护。②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再次宣扬“威胁”论,以孤立中国,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从而遏制中国的正常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虚弱不堪的地位。(各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2)变化:由“黄祸”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2分)
共同本质:孤立中国、遏制中国。(3分)
(3)内涵:①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②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③ 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还必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承担起对国际的责任。(各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概括 “黄祸论”的观点: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会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会威胁全世界。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列强“不同时期”宣扬“黄祸”论的“不同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一些列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宣扬“黄祸”论是为其侵略辩护;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挑拨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遏制、封锁新中国。
(2)材料一宣扬“黄祸”论,材料二“中国责任论”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两者共同的本质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的“中国责任论”即让中国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论调已经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但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对国际事务的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
请回答:英俄在文中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这是尊重中国的主权吗?换文协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不是。其真正的目的是互相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英国承认长城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承认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勾结起来共同瓜分中国。
本题考查了英俄勾结和侵华的本质,注意结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目的进行实质的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