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1906年,以陆军军歌《颂龙旗》作为代国歌:“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旗,唱我帝国歌”。
材料二 《五族共和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26年7月1日,广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启用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回答:
(1)材料一国歌有什么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哪句歌词明显不符合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材料二的国歌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的国歌从内容和作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国歌时,有政协代表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已不适应建国后形势变化的需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为清政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分析:“山岳纵横独立帜”与史实不符,因为清政府丧失部分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
(2)时期:民国初年。含义:向欧美学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3)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振奋民族精神。
(4)可以有两种答案:同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工作重心转向和平建设。不同意。新中国成立时,国内解放战争还在进行,政权尚未巩固;国际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和平时期也应居安思危。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10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五四风雷 卢沟烽火 开国大典 伟大转折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和名称各是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4分)
(2)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2的示例,为图3、4、5撰写解说词。(6分)
图2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3卢沟烽火:_______ ____。
图4开国大典:________ ____。
图5伟大转折:________ ____。
正确答案
(1)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图3: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图4: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图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四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7分)
(4)扼要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4)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略
将新疆危机与甲午危机联系起来,你能看出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依据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边疆危机严重,从西部的陆疆到东边的海疆都处在侵略危机中。
(2)政府对两个危机态度不同,其中两个人物的行动对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3)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对左宗棠和李鸿章截然相反的评价。
题目考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是准确认识19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危机的最好的视角。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西北地区遭受由英俄支持的浩罕国阿古柏的野蛮侵略,由左宗棠积极行动收复新疆;东部沿海遭到日军的野蛮侵略,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不作准备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材料一: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士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
——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1895年4月25日)
材料二: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日军以4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台南。台湾抗日义军和黑旗军在刘永福指挥下奋勇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无耻出卖,台湾抗日军民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殆尽,无由补给。
——《国耻事典》
材料三:1942年8月,美国《太平洋关系》一书中提出战后要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同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绝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1943年,中、美、英在《开罗宣言》中宣布:“日本在中国攫取的一切土地,包括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无条件收复。”
——《中华民国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景崧的电文中反映了当时台湾出现怎样的局势?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反割台斗争的具体困难。(7分)
(3)据材料三,概述材料中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台湾问题上,材料三表明了国民政府怎样的态度?(5分)
正确答案
(1)局势:台湾人民对自己成为亡国奴痛心疾首,积极行动起来准备抵抗日本进入台湾岛,官府不能控制。原因:清政府腐败卖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2)特征: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困难:清政府的不支持和封锁;台湾抗日力量的装备落后与物资缺乏。
(3)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态度:国民政府为光复台湾自始至终要求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本题用关于台湾问题的材料为载体,考查识记并概括历史知识及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中台湾人民的反应来论述。第(2)问通过材料信息“由于清政府的无耻出卖”来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时间“1942年8月”“1943年”来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