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材料三: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运动?有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中苏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二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或经济发展起伏很大)。

原因:①增长率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辖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指标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②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3)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共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第一次: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革”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评价: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胜利的保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幅图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根本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

(3)启示: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立足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任意三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各国普遍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1949年到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材料二: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材料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十七大报告解读》

(1)据材料一和史实指出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这一探索对我国今后发展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当前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主要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趋势:下降。原因:大跃进的冲击、人民公社化的损害、自然灾害、“左”倾错误危害、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2)十月革命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起在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斯大林时期大搞农业集体化。

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

(3)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差;农业经营分散规模小。

下一知识点 : 八字方针的提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