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共1972题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苯制备硝基苯______
(2)丙烯的加聚______
(3)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______
(4)甲苯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______
(5)乙醇跟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和炭黑,测得n(CO2):n(CO):n(C)=1:1:1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苯和浓硝酸之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烯烃能发生加聚反应,丙烯的加聚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含有双键的烯烃可以断开双键中的一个键而发生加成反应,乙烯和溴单质的加成反应为:
CH2=CH2+Br2→CH2BrCH2Br,故答案为:CH2=CH2+Br2→CH2BrCH2Br;
(4)烃燃烧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甲苯燃烧的方程式为:C7H8+9O2 7CO2+4H2O,
故答案为:C7H8+9O2 7CO2+4H2O;
(5)根据已知条件,反应物是乙醇和浓硫酸,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炭黑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硫,根据原子守恒来配平方程式为:3C2H5OH+12H2SO4(浓) 2CO2↑+2CO↑+2C+12SO2↑+21H2O,
故答案为:3C2H5OH+12H2SO4(浓) 2CO2↑+2CO↑+2C+12SO2↑+21H2O.
解析
解:(1)苯和浓硝酸之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烯烃能发生加聚反应,丙烯的加聚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含有双键的烯烃可以断开双键中的一个键而发生加成反应,乙烯和溴单质的加成反应为:
CH2=CH2+Br2→CH2BrCH2Br,故答案为:CH2=CH2+Br2→CH2BrCH2Br;
(4)烃燃烧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甲苯燃烧的方程式为:C7H8+9O2 7CO2+4H2O,
故答案为:C7H8+9O2 7CO2+4H2O;
(5)根据已知条件,反应物是乙醇和浓硫酸,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炭黑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硫,根据原子守恒来配平方程式为:3C2H5OH+12H2SO4(浓) 2CO2↑+2CO↑+2C+12SO2↑+21H2O,
故答案为:3C2H5OH+12H2SO4(浓) 2CO2↑+2CO↑+2C+12SO2↑+21H2O.
卤代烃跟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实质是带负电的OH-取代了卤原子:CH3CH2CH2Br+OH-→CH3CH2CH2OH+Br-则下列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溴乙烷跟HS-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硫氢根取代了溴乙烷中的溴原子,即C2H5Br+HS-→C2H5SH+Br-,故A错误;
B、碘乙烷跟HS-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硫氢根取代了碘乙烷中的碘原子,即C2H5I+HS-→C2H5SH+I-,故B错误;
C、CH3Cl和CH3CH2S-之间的取代反应实质是CH3CH2S-取代了氯离子,即:CH3Cl+CH3CH2S-→CH3SCH2CH3+Cl-,故C正确;
D、CH3Cl和HS-之间的取代反应实质是HS-取代了氯离子,即:CH3Cl+HS-→CH3SH+Cl-,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醇催化氧化得到乙醛和水,发生反应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故A错误;
B、苯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可以获得硝基苯,选项中生成硝基苯而不是硝基环己烷,故B错误;
C、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2H5+H2O,故C错误;
D、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为:5CH2=CH2+12MnO4-+36H+=10CO2+12Mn2++28H2O,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宜昌期末)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混入Fe2O3粉末中少量Al2O3杂质的试是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在呼吸面具中,Na2O2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镁带着火时,不能用液态CO2灭火剂来灭火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氯气用于漂白、消毒时,能起漂白、消毒作用的物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漂白液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取漂白液少量,滴入3~5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可以证明漂白液具有的性质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氧化铁难溶于水且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除去Fe2O3中混有的Al2O3杂质的试剂是NaOH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l2O3+2OH-=2AlO2-+H2O,
故答案为:NaOH溶液;Al2O3+2OH-=2AlO2-+H2O;
(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3)镁带着火时,不能用液态CO2灭火剂来灭火,原因是镁带能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2Mg+CO22MgO+C,
故答案为:2Mg+CO22MgO+C;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取漂白液少量,滴入3~5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原因是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水解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作用,
故答案为:HClO;碱性、氧化性.
解析
解:(1)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氧化铁难溶于水且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除去Fe2O3中混有的Al2O3杂质的试剂是NaOH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l2O3+2OH-=2AlO2-+H2O,
故答案为:NaOH溶液;Al2O3+2OH-=2AlO2-+H2O;
(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3)镁带着火时,不能用液态CO2灭火剂来灭火,原因是镁带能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2Mg+CO22MgO+C,
故答案为:2Mg+CO22MgO+C;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取漂白液少量,滴入3~5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原因是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水解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作用,
故答案为:HClO;碱性、氧化性.
(1)0.5mol H2SO4 的质量是______g,含______个分子,该硫酸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与______molHCl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相同.
(2)在相同条件下,含有相同分子个数的SO2和SO3,其质量比为______,物质的量比为______,其中所含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3)写出与下列离子方程式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u2++2OH-═Cu(OH)2↓______,
②CO32-+2H+═CO2↑+H2O______.
正确答案
解:(1)0.5mol硫酸的质量为:m=nM=0.5mol×98g/mol=49g,
硫酸的分子个数为 N=nNA=0.5mol×6.02×1023=3.01×1023,
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1molHCl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该硫酸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与1molHCl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相同,
故答案为:49;3.01×1023;1;
(2)设SO2和SO3的分子个数都为N个,
则由n==
可知:物质的量相同.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4:80=4:5,
其中所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故答案为:4:5,1:1,2:3;
(3)①Cu2++2OH-═Cu(OH)2↓可以表示可溶性铜盐与可溶性碱的一类反应,如CuCl2+2NaOH=Cu(OH)2↓+2NaCl,
故答案为:CuCl2+2NaOH=Cu(OH)2↓+2NaCl;
②CO32-+2H+=CO2↑+H2O表示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生成可溶性盐、水、二氧化碳的离子反应,对应的化学反应如Na2CO3+2HCl=2NaCl+CO2↑+H2O,
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
解:(1)0.5mol硫酸的质量为:m=nM=0.5mol×98g/mol=49g,
硫酸的分子个数为 N=nNA=0.5mol×6.02×1023=3.01×1023,
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1molHCl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该硫酸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与1molHCl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相同,
故答案为:49;3.01×1023;1;
(2)设SO2和SO3的分子个数都为N个,
则由n==
可知:物质的量相同.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4:80=4:5,
其中所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故答案为:4:5,1:1,2:3;
(3)①Cu2++2OH-═Cu(OH)2↓可以表示可溶性铜盐与可溶性碱的一类反应,如CuCl2+2NaOH=Cu(OH)2↓+2NaCl,
故答案为:CuCl2+2NaOH=Cu(OH)2↓+2NaCl;
②CO32-+2H+=CO2↑+H2O表示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生成可溶性盐、水、二氧化碳的离子反应,对应的化学反应如Na2CO3+2HCl=2NaCl+CO2↑+H2O,
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