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9年11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局部地区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雪。下图是我国北方及周边地区2009年11月某时天气形势示意图。

(1)A处的气压是____(高气压或低气压),在其控制下,易出现_____________天气。

(2)B处的风向为____风。B、C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

(3)此时,与北京相吻合的天气系统是下图甲、乙、丙中的____。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北京的气温、气压变化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

(4)这次灾害性天气,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有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高气压;晴朗

(2)西北(或偏北);B

(3)乙;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4)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面积减产;牲畜大量死亡;阻碍交通、通信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新华网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5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0月25日22时42分,在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3.5°S,100°E)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如图9所示。

(1)地震之后往往伴随着其他灾害,列举地震的次生灾害。(4分)

(2)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特征,使人们猝不及防而酿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假如你身处地震发生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教室内的你该怎么办?(6分)

正确答案

(1)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4)

(2)迅速钻入课桌以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等(合理即可,6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1)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地震有可能会带来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2)考查防灾自救意识;注意保持头脑冷静,实施安全、合理的迅速撤离和躲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部,冬季冷空气从西北方入侵时,阿勒泰地区首当其冲。当降雪频繁、累积降雪量过大时,就会造成严重雪灾,当地牧民称之为“白灾”。

材料二:

阿勒泰(48°N,88°E)多年平均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分析阿勒泰地区的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的主要成因,分析造成2010年该地区发生“白灾”与北极地区气候变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白灾”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冬长夏短;年降水量少,但降水全年分配较均匀;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2)冬季受来源于大西洋西风和来源于北冰洋西北方冷空气形成冷锋的影响,产生降水(雪);阿勒泰地区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当北极地区变冷时,极地高压势力加强;北方来的冷空气加强后,冷锋活动频繁使降水增加,易造成雪灾。

(3)积雪过厚,覆盖草场,牧畜因缺少食物饿死或冻死,使畜牧业减产;大雪封路使交通受阻,牧民生活不便;大雪融化时易产生雪崩、洪水等次生灾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分)宝岛台湾物产富饶,但又多自然灾害。2009年8月7日至8日第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台风袭击了台湾南部花莲、桃园两县,造成严重死伤。中国大陆政府和同胞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捐资捐物,共度难关。读图后回答问题:

(1)台湾为世界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试简述其主要区位因素。(6分)

(2)台湾西南部的布袋盐场为我国三大盐场之一,试简述其有利的区位因素。(6分)

(3)台湾自古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从地理学角度加以阐述。(6分)

(4)试分析台湾发展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6分)

(5)台湾大部分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试分析其原因。(6分)

(6)正常情况下,台风移过台湾海峡只需12-13小时,而此次“莫拉克”却花费了40多个小时,这40多个小时暴风圈一直笼罩全台,造成台湾50年来最大的水灾,试分析此次灾害严重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自然因素: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分);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分);人文因素: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

小题2:自然因素:地处低纬海区,海水盐度较高(2分);地处台湾山脉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2分);地处台西平原,泥质沙滩,利于晒盐(2分)人文因素:交通便利,利于向外大量输送海盐(2分)

小题3:自然因素: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台湾海峡地壳断裂凹陷形成地堑,海水淹没成为海峡,台湾岛断裂隆起成为大陆岛(2分);福建、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地层结构、地壳物质成分及其年龄具有相似性,属于同一个板块,是一个整体。(2分)人文因素:文化、生活习俗与大陆相似(2分);主要民族为汉族,岛上居民祖先大多从广东、福建等大陆省份迁移而来。(2分)

小题4:台湾地域狭小,岛上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大多依赖进口(2分);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2分);台湾地域狭小,市场狭小,所生产产品销售依赖出口(2分),因此,台湾经济发展为“进口――加工――出口”模式。

小题5:自然因素: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不过多(2分);平原广布,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2分);河流众多,水源充足(2分)人文因素:开发历史悠久(2分);交通便利(2分)

小题6:台风移动速度慢。(2分)“莫拉克”生成后,移动速度并不慢,但接近台湾岛时,速度明显减慢,进入台湾海峡后速度再次迅速减慢,再次出现停滞状态,大暴雨的时间过长。台湾地形影响。(2分)“莫拉克”登陆前,台湾中央山脉以西地区,普遍有偏西强风,迎风坡效应形成的地形雨,使雨量更为猛烈。西南季风给予“莫拉克”充足水汽。(2分)此季节台湾海峡盛行较强的西南季风,将丰沛水汽源源不断的补给到莫拉克云系中去,使得台湾南部持续特大暴雨。

小题1:甘蔗生产基地的区位因素主要从气候、土壤、地形等考虑,当然也要注意到人文因素;

小题2:盐场之一有利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来分析,当然还需考虑人文因素如交通等;

小题3:台湾自古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理学角度来阐述,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结构、习俗等角度来分析;

小题4:台湾发展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需要从台湾的实际来分析,包括台湾的自然资源、人口、面积大小、岛屿特征等。

小题5:台湾大部分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交通、历史等。

小题6:此题注意抓住题干信息“正常情况下,台风移过台湾海峡只需12-13小时,而此次“莫拉克”却花费了40多个小时,这40多个小时暴风圈一直笼罩全台,造成台湾50年来最大的水灾”,在结合所学台风的知识来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因为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不深,只有十千米,使受震动的范围较大;发生地震地区的地质结构多以河流的沉积层为主,使地面的震感强烈;震中附近地区少有大的地震发生,建筑物抗震能力差,人们的防灾意识较差。所以导致本次地震强度不是很大,但受灾的强度较大。

(2)A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等。

C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强度,人们的防灾意识都有关系。对于防震措施应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太阳能丰富,其温度不高,热量很少 ?

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电站的有利条件。

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的是     

正确答案

(1)多分布在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由于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低,再加上大气逆辐射也弱 ,所以温度不高,热量少  

②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夏季白昼长  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市场;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③雨日多,云量多,反射强(3)A

本题考查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状况。我国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里降水少,云量小,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太阳能丰富。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沙漠面积广大,利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距离东部市场近。①→③一线太阳能变化,可以从图上来分析趋势,青藏高原最多,经过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地区,太阳能数量减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变化为大-小-大-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读材料二,分析导致A图的中东部区域2012—2013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6分)

(2)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6分)

(2)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4分)

试题分析:

(1)灾害严重程度主要从自然异变和受灾体两方面来分析。旱情严重从自然异变来分析除降水因素以外就是地表严重缺水。A图的中东部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地区,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岩层多裂缝,地下多溶洞,保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地表严重缺水。从受灾体来看,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抵御旱灾的能力弱。

(2)淮河流域之所以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与淮河流的水系特征密切相关,水系特征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水系特征又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从图上可以看出淮河流的水系特征。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流域汇水面积大;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北岸支流长又多,呈羽状排列,水流缓,南岸支流短又少;干流流程短,淮河没有天然的入海口,洪水期排水不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全年旱”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③区旱灾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试简述其原因。

(2)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A)”最低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4)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正确答案

(1)⑥(1分) 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1分)

(2)②(1分) 判断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2分)

(3)④     台风            

(4)森林火灾(1分);遥感技术(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注记判断,全年旱地区是⑥。③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2)读图,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所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

(3)根据图中数值判断,图中“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A)”最低的地区是④地区。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台风。            

(4)①区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林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是遥感技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图中山脉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山脉自然带的分布具有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河流A的汛期一般出现在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7月份,图中B地区盛行____风,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图中“∥∥”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小题2:5~9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小题3: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小题4:地震、滑坡、泥石流 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本题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综合考查了我国一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小题1:首先要求考生对图中山脉成因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解释,难度不大。该山脉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其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考生应答往往容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

小题2:的A河为珠江,其汛期较长,一般在5~9月,其原因是夏季风影响时间长,带来丰沛的降水。

小题3: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在夏季往往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小题4:回答地质灾害的类型较易,但回答其成因往往不够全面,考生应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全面分析,回答才能较为完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简述我国雨涝区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影响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水系、地形、气候因素分析B河所在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东南部沿海地区,淮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雨涝最严重,大致由此向内陆地区雨涝程度减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2.原因:河流上游地区滥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中游退耕还湖,裁弯取直等

3.从水系看,淮河支流众多,下游缺少直接入海通道,各支流同时涨水时,河水排泄不畅;从地形看,淮河下游平原低洼,水流汇集,不易排泄,有的河段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易产生内涝;从气候看,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山区多暴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