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共278题
国父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是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他一生思想上的三次飞跃是
①上书李鸿章失败认为推翻清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出路②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形成三民主义
③“南北军阀,一丘之貉”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
正确答案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特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3)政府的支持;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基本统一;货币统一、关税自主(或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等。
(4)从当时来看,辛亥革命的发展范围有限,而且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必然导致它对城市和乡村影响的不平衡;从长期来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它对中国的影响需要作百年以上长时间的宏观考察与分析,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宽的视野上去审视。
观察下列图片
(1)20世纪中国经 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3)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位伟人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 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成果。
正确答案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至今仍值得我们缅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请回答:
(1)请以具体事例说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指出:“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4)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创新或举措: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大革命。
(3)愿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务。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4)两岸应摒弃前嫌,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应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南京中山陵。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 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
(1)请说明连战先生的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
(2)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
正确答案
(1)南京是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是国民党的创始人。
(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均富”即民生主义思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洲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专制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中“社会革命”指的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中山为什么后来会提出“新三民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
(2)社会革命:民生主义。评价: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但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后来实践中也没有做到。
(3)原因: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②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③孙中山探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与时俱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1)材料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 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其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学习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清晰在目,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但留下的脚印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苏俄这个老师给中国送来了什么思想?(1分)这个思想在20世纪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2分)
(2)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20世纪初,孙中山对图2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解释,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2分)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为北伐奠定思想基础。
(3)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3分,本问题包括“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四个得分点,只答出一个点,不给分,答出2-3个点,给2分,答出4个点,给3分)。
(4) 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晚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内容。
(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点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高考命题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涉及的考点来看,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命题角度主要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变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②新三民主义③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正确答案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