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共278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材料三 有必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少数民族。世 界上有很多和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国家,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政策为世界在处理多民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教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言论反映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指的是我国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安抚(任命为官、定居长安);册封;和亲(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即可)。积极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第一种答案:赞同。理由:孙中山在这里将汉族作为各族的中心,而且让其他民族同化于汉族,没有尊重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少数民族在汉族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第二种答案:不赞同。理由:孙中山的这一观点是在国内军阀混战和西方压迫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各少数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不存在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思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影响:对中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种范例。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经济主张?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实施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均富”的具体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的经济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实行的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观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必需品短缺。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2分。若答“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亦可)
(2)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4分。若答“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给2分。答“袁世凯称帝或复辟帝制”不给分)
(3)认识: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2分。若照抄材料“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的给1分)
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4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
试题分析:(1)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为平均地权,之所以说“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也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孙中山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说明当时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华民国临时宪法被破坏殆尽,由此可以归纳出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3)时间1923年,为大革命之前,结合材料孙中山对旧民族主义进行了发展个补充开始明确提出反帝,硬的国家的独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并促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此基础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的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3)林伯渠和金冲及认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材料四中的作者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特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3)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理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才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新的救国出路。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高强《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大民族主义”观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突出汉族的主体地位。(6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冲击;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需求;反对革命派“排满”式的狭隘民族观念的政治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9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征: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人的解放日益让位于民族与国家的解放的特征。(1分)
原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富“集体主义”的资源,关心国事民生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最重要的时代主题并一以贯之;这种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的条件又导致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保护了传统性而且强化了对国家民族富强的终极追求。这一切都造成了高度关注重民族、国家解放而相对弱化了对个体自由独立的追求。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近代历史特征决定的。对于民族危亡的缓解和赢得民族独立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人自身独立和解放的忽视不仅有碍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完整准确理解,更使“民族主义”内涵显得单薄,从一定意义上义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9分)
试题分析:本题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理论性强,难度较大。
(1)“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可知梁启超前外来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夷夏观结合;“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可知“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这一点特点;“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可知突出汉族的主体地位。至于原因,可从外来思想冲击、民族危机严重、政治斗争需要、经济发展推动等角度概括。
(2)材料二主要强调的不是西方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个体利益让位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让位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从而得出本题特征。这一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近代民族危机相结合的产物,既要点明这一特征对民族、国家利益的保护和促进,也要认识到这种轻视、忽视个人独立和解放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阻碍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如“民国之主人翁”等概括。不同之处如“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等进行对比分析。
(2 )要从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
阅读下列材料图片: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位伟人对社会建设模式的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提示: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道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