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的用法是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烊化

E另煎

正确答案

A

解析

附子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用法是内服煎汤,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或入丸散。故本题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的主治病证是

A虚寒呃逆

B阳虚外感

C寒郁肝脉

D气血亏虚

E寒饮咳喘

正确答案

B

解析

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病证】(1)亡阳欲脱。(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尿频。(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干姜的主治病证是

A虚寒呃逆

B阳虚外感

C寒郁肝脉

D气血亏虚

E寒饮咳喘

正确答案

E

解析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主治病证】(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2)亡阳欲脱。(3)寒饮咳喘。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1 分

附子的性能特点有

A辛热纯阳

B峻烈有毒

C上助心阳

D中温脾阳

E下壮肾阳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附子【性能特点】本品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干姜的功效是

A温阳利水

B补火助阳

C疏肝燥湿

D下气降逆

E温肺化饮

正确答案

E

解析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干姜与高良姜都具有的功效是

A温经散寒

B温肺化饮

C补火助阳

D健脾燥湿

E温中止痛

正确答案

E

解析

干姜、高良姜,均辛热,归脾、胃经,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干姜长于温脾阳,而高良姜则长于散胃寒;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脱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故本题选E。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的功效是

A引火归原

B燥湿止泻

C回阳救逆

D杀虫止痒

E疏肝下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附子的功效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故本题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干姜与细辛均有的功效

A温中降逆

B温肺化饮

C温通血脉

D温脾止泻

E温肾散寒

正确答案

B

解析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细辛【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治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症时,常配伍

A肉桂

B香附

C木瓜

D干姜

E花椒

正确答案

A

解析

肉桂【配伍】肉桂配附子:肉桂辛甘而热,功能补火助阳、散寒通脉;附子辛热,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两药相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强,治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症可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治疗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应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丁香

C干姜

D花椒

E黄连

正确答案

C

解析

干姜主治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亡阳欲脱,寒饮咳喘,故本题答案选C。肉桂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等证,故排除A。丁香主治中寒呃逆、呕吐等证,排除B。花椒主治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等证,故排除D。黄连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等证,故排除E。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的功效是

A温阳利水

B补火助阳

C疏肝燥湿

D下气降逆

E温肺化饮

正确答案

B

解析

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与干姜配伍后除温助脾阳,又善

A温肺化饮

B回阳救逆

C温肾助阳

D散寒通脉

E降逆止呕

正确答案

B

解析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附子治疗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时,常配伍

A肉桂

B香附

C木瓜

D干姜

E花椒

正确答案

D

解析

附子【配伍】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