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共54题
11.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扶贫切忌“大水漫灌”,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帮扶;切忌“蜻蜓点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切忌“作秀走过场”,要改“输血”为“造血”,用好用活帮扶措施,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要求( )
①符合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
②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符合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观点
正确答案
解析
审读材料是解读本题的关键。材料中扶贫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帮扶,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当选;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而④认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说法太绝对,量变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④错误;要改“输血”为“造血”体现了内外因相统一原理,①当选。①③正确且合题意,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提取材料蕴含的哲理与选肢一一对照,排除得出答案。
知识点
1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重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④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其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即要求人们要重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第①项入选;同时,它还体现了“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此第④项亦可选。第②项说法错误,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根本途径是实践,予以排除。第③项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的表述也是错误的,予以排除。综上,选择C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干──领会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点。明确文言文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之意。在第二步审题肢──缩小范围,第③项第②项说法错误,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根本途径是实践,予以排除。第③项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的表述也是错误的,予以排除。第三步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确定选项。本题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其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即要求人们要重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第①项入选;同时,它还体现了“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此第④项亦可选。
易错点
由于学生无法从文言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误选。
知识点
23.下列选项中与“按图索骥”所犯错误实质相同的有
①画饼充饥
②掩耳盗铃
③智子疑邻
④目无全牛
正确答案
解析
“按图索骥”本意是: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从哲学上是主观主义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是唯心主义的思想;①画饼充饥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也是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表现,入选;②掩耳盗铃,认为自己捂住耳朵听不到铃就不响了,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入选;③智子疑邻,以亲疏关系来掩盖客观事实,是人有意而为之,所以不符合, ④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是把握规律的体现,是唯物主义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所以正确答案为A.①②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材料,运用文学知识,把握这些成语的本意,找出对应的哲理。
2、结合材料,调动哲学知识,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③④,选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文学知识欠缺,不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难以找出对应的哲理哲学知识不牢固,不知道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
知识点
3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自19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数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力促进了我国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发展趋势。为此,2011年11月,我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2013年12月,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国家计生委表示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是该政策生效之时。
(1)运用政治常识简要回答,“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是该政策生效之时”体现了我国坚持实施什么方略?并简述坚持这一方略的现实意义。
(2)从唯物论的角度,概括当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生育政策发生变化的方法论。(限答一个)
正确答案
(1)答案示例: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答案示例:
解析
(1)本题要抓住“政治常识”, “治国方略”,“现实意义”这些限定,用分析法来解答问题。“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是该政策生效之时”明显体现的是依法治国方略,然后调动教材知识回答依法治国的意义。
(2)本题考查的是哲学,限定唯物论的方法论,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回答 并结合材料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好设问,明确问题要求的知识范围,主体限定和设问方向。
2、调动知识,限定范围的知识针对性回答。
3、结合材料,逐条回答,分清条理,注意术语的运用
易错点
(1)对依法治国的意义不能全面的回答,个别考生判断不出是依法治国的方略。(2)不能从唯物论角度作答,或者不能结合材料分析。
知识点
38.材料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彻底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用于农村的不低于70%。
材料二
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新农村”的现象。
正确答案
(1)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区域的特色和产业特色,实现主客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解析
(1)通过审设问,确定属于意义类试题,但是需要联系材料中的系列惠农政策说明意义,具有限定性。再从材料中获取以下重要信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取消农业税,财政支持“三农”,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支出。然后分别对应其有何经济意义,但是还要从总体上阐释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2)审设问时应注意,所用哲理必须是辩证唯物论的范围,分析的是“农民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新农村”的现象。根据材料进行知识筛选,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实际,符合地方特色,因此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要以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为指导,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考查方向
(1)本题考查“三农”问题,尤其是联系教材和实际说明系列惠农政策的意义。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首先通过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题型和命题意图,然后阅读材料,从中获取答题信息。要注意的是每一点材料信息和它所对应的经济意义之间要有直接联系,如: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另外,不能忽略从总体上概括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2)首先通过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题型和命题意图,然后阅读材料,从中获取答题信息。一是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没有从实际出发,二是指出建设新农村要以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为指导。
易错点
(1)本题主要失分点是容易丢要点,原因有:一是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获取和解读不准确,二是忽略从总体上说明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2)学生容易把握不准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范围,在答题规范性方面也容易出错。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