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为京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线的意义: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1)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的信息尽量做到全面,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运河作用有为京师转运粮食、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3分)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3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1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但科举名额却未见相应增加。应试者日增,而举业出路有限,为谋生计,大批读书人只能弃儒而商,进入正在迅速发展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

——周生春 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

材料二 江南重商思潮带来了士商关系的嬗变,儒而贾,贾而儒,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江南儒商们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 但他们不像一般商人那样奋勇趋利,仅以营利为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常常在经商之余博览群籍,诗文作赋,交往文人雅士; 建造园林,创建戏班,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 富而思教,兴办书院,关注子孙后代的教育。

——孙其芬《明清时期江南儒商及其诗性文化艺术活动》

材料三 (儒商)招养食客,资助文人,校雠书籍,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儒商兴起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商群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5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儒商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对儒商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儒商活跃对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商业经济活跃;文化发展,读书群体壮大;科举名额有限,仕途受限。(任答两点,共2分)

表现:活跃了市镇、城市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3分)

(2)特点:士商合流;营利与追求生活品味相结合;注重文化;关注教育。(4分)

(3)认识: 推动江浙一带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类似意大利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2分)

影响: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材料中文字“商业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应试者日增,而举业出路有限”等文字信息来概括社会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市镇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的出现等角度归纳表现。第(2)中从材料二中“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 交往文人雅士; 建造园林,创建戏班,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关注子孙后代的教育”,以及材料三中“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来归结儒商的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中“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说明推动江浙一带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从“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概括出“类似意大利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的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从思想角度分析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十八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出数量十分庞大,约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100年的总输出量净增600余万担……输入茶叶的国家,十七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而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它的茶叶输入总量约为2万担,是英国茶叶总输入的20倍,俄国仅为10担右,其它国家则更少……十八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中英国取得支配地位,总量为400万担,约占中国茶叶总输出量的45%,欧洲输入量的50%。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英国转口输入茶叶……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

——摘编自2007年《茶叶通报》

材料三

在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尽管在中国出口差价变化不大,由于市场“物以稀为贵”和欧洲各国征收茶叶高额税收,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帕来品,完全“是一种奢侈品”,“茶价异常昂贵”,有所谓“掷三银块而饮茶一盅”之说。……十七、十八世纪一些国家将茶价下调,茶叶才逐渐走向普通百姓。

——摘编自2007年《茶业通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茶叶贸易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变化,并予

以评析。(17分)

正确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回答任四点8分,每点2分)

(2)变化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3分)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革命,东西方贸易便利;欧洲市场茶价下调,消费量大增;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收入。(8分)

变化二:经历由荷兰主导到英国主导的变化(主导茶叶输入国由荷兰到英国)(6分)

17世纪荷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经济实力欧洲第一;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有大量的销售市场;有利于英国资本积累。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茶叶贸易促进了纸币的流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经济城镇兴起;“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地域商人出现,增加了财政收入;“(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依据材料概括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变化:“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十八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出数量十分庞大,约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100年的总输出量净增600余万担。”出口数量迅速增加;“十七世纪主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结合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殖民扩张等知识分析中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并作出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牢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

正确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3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的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9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的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材料的上半部分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的下半部分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2)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前代的一贯做法,即以农业为本,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注重利用商人为其统治服务。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农抑商的原因: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③重农抑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下一知识点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城市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