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唐都长安平面图              材料二:北宋东京(汴京)城平面图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二两图,与唐代长安比较,北宋东京城市商业有什么新变化?(3分)

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

(2)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3分)

正确答案

(1)商业突破坊市界线;突破时间限制;(3分)  社会生产力发展(2分)

(2)在江南兴起了一批具有独自经济特色的商业市镇。(2分)

(3)不同朝代的商业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不同朝代商业发展水平不同);商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仍然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6分)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 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 王建 《夜看扬州市》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 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朝半醉慨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 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分)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政治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7分)

正确答案

(1)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6分)

(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入山区,垦山为田;富商财富

汇集,生活奢靡(3分)

(3)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

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7分)

提取材料的有关信息“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反映了商业贸易繁荣;“夜市千灯照碧云”,说明夜市繁荣,“犹自笙歌彻晓闻”,娱乐兴旺;张籍是中唐时期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所作诗歌,特别是他的乐府歌行,能够直面现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诸多方面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诗写山村老农遭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终年劳动而不得食。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西来的长江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提取材料的信息,“草市” “盗贼”可以看出唐朝商业活跃,但是商人经常遭盗贼抢劫。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维护地主阶级专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1分)安徽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徽商、徽学及小岗村名闻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位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山多地少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劣势。历史上,徽商一次次地从这里别离家乡:“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一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材料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均在徽州歙县篁墩,故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他们开创的经典理论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与这一理论密不可分。但是,这一理论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致使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在程朱桑梓之邦又结出了许多恶果。同为徽州人骄傲的胡适及其战友为此进行了猛烈批判。                                   ——摘编自《徽学研究》

材料三 小岗村的传奇人物严俊昌这样口述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从1959年,我们这里就有饿死人的事情了……我再三考虑,究竟小岗走什么路能行?怎么救自己的命?我去找村子里几个灾荒年没有饿死的老头子。……当时有不少人咳得吐血,我也咳血,一咳嗽就吐血。他们讲,都饿得吐血了,要活命,只有分田到户。……”

当前口述历史方兴未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口述历史是不能用的:人都有一种表演欲,这样说出的话,是很难作为依据的;有很多话不敢说,或因多种原因不愿回忆;时间久了,往往出现记忆性错误。……                           

——摘编自《口述历史》第二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条件,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的优越之处及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1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人开创的“经典理论”是什么及其对徽州社会文化产生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及其战友进行的“猛烈批判”及其重大价值。(10分)

(3)依据材料指出小岗村村民开创的农村经济制度,分析口述历史具有的优势及其局限性,谈谈你对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看法。(7分)

正确答案

(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经济发达的苏杭地区;山多地少,受生计所迫。(学生如答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人们的吃苦耐劳,勤俭、谦让、诚信的优良品质(即徽骆驼精神)等相关内容也可酌情给分,4分)

优越之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认识:经商收入可以为读书创造条件;读书可以实现做官的梦想,做官后的读书人对徽商可以提供庇护。(意思相近即可,6分)

(2)经典理论: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新安理学)。(1分)

双重影响:宋明理学对形成徽州文化中坚贞不屈的内涵,孕育众多的民族志士及国家有用之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理学推崇的纲常名教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不必拘泥于字句表达,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猛烈批判:胡适及其战友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等旧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2分)

重大价值: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分)

(3)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2分)

优势:表述具体、生动;当事人叙述,具有较高真实性。(2分)

局限性:主观色彩浓厚;受生活环境的制约;记忆错误导致不实。(2分)

局限性的克服:利用文献、实物等资料加以考证。(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政府庇护卖国诸贼,主签亡国条约。北京学生为国请命,突被滥捕毒刑至400 余人之多,高压毒手,显非空言所能挽回。此间工商界全体,于本日起一律辍业一日,誓不反顾,乞与应援,涕泣布闻。”                 (“上海商学工报联合会”通电)

材料四 中国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举办国的突破。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它将极大地扩大国际展览局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展览事业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普及。

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将达到2万场,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2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上海世博会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人们共同期待着上海世博会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崭新起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出宋代以来上海城市变化的趋势。从这一趋势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从宋代以后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图一工厂的出现与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些事件有关?图二中的建筑是上海的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从历史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来向游客介绍该建筑。(6分)

3.材料三中的“北京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上海的工商学报势力介入该事件的方式是什么,对事件的结果有何影响?(6分)

4.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的原因?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的目的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32(22分)

(1)趋势:渔村 小镇 大都会(2分)

变化: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或者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2分)

(2)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2分) 

风格:中西合璧的特色(2分)

历史: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这里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分)

(3)北洋政府,(2分)方式:罢工、罢市、罢课。(2分)影响: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2分)

(4)原因:

经济:由于我国近年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分)

政治: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结果。(2分)

目的: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水平和在世界的影响力。(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于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

材料三: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宋)洪迈《容斋笔记》

材料四: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晋商兴衰史》

材料五: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 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4分)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3) 依据材料四,说明山西的民风从明初到明朝后期有什么变化?(4分)

(4)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州是最繁华的城市。(4分)

(2)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或者说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政府在这里设置了盐铁转运使,“尽幹利权”;政府有保护商贸的政策,禁止官员先于扬州置邸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三吴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任答三点都可以给6分)

(3) 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糜。(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4分)

(4) 阻碍晋商发展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国家对商品征收重税、实行闭关政策也不利于晋商的发展。(任意三点给6分)

下一知识点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城市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