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共12953题
中国的蜕变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疆域拓展方面,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开边移民,充实边地。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威胁,拓展疆土,设置河西四郡。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政治体制方面,秦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方面,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确立郡县制)到汉武帝时,确立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消除了地方王国带来的分裂隐患。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始皇崇法抑儒,汉初实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汉武帝时,一改“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始实行儒表法里的执政原则,由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四: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三,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途径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反映了君主权力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
(2)不同: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趋势:选官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化;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趋势: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限制和分割相权,从而不断加强皇权,最终实现君主专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
——选自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2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3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汉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年)特旨裁之。
——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太祖罢相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军机处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宰相权力:总领最高行政权和参谋最高决策权;积极作用:辅助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2)防止小人专权乱政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弊:①皇帝负担加重,政务繁多,力不从心;②决策失误增加;③皇权旁落,太监乱政。
(3)区别: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策权。作用: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丞相者,联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五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材料一“皆决于上”中的“上”指的是谁?他实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到唐宋,丞相权力是怎样被削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五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秦始皇。 ②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①汉朝:A、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B、建立中朝(又称内朝)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宋朝: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权力。B、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C、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
(3)明朝废丞相制度(或设内阁和司礼监),清朝设军机处
(4)皇权递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材料二 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
材料三 朝廷疑议及百官表疏,皆密令万顷(人名)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
回答:
(1)丞相制度形成于何时?何时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丞相制度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唐宋时期的事例,说明这里所说的“分宰相之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朝(或秦始皇统治时期);明朝。
(2)汉武帝设立内(中)外朝。
(3)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宋朝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还体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
问题: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新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
(2)进一步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以下历史时期,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史实。
(3)根据以上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视角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内外朝(制度)②内阁制度③军机处。
(2)④行省制度⑤刺史制度。
(3)一方面,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规避了早期政治制度中贵族分封导致国家分裂的弊端,对促进大一统王朝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自身历经千年的制度创新和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变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当然,随着专制集权体制的不断强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如政权的腐败、思想的专制、文化的催残以及经济发展的束缚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罝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了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异:前期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后期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前期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没有。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请回答:
(1)上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