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共30题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一方面: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或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历史上的改革其产生的作用有大有小,人们对每一场改革的评价也有褒有贬,难以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材料二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3)据材料四,指出俄国机器制造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六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4)据材料五、材料六,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识:苏辙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损害“富人”的利益去满足“贫民”的要求,目光太短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许多措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原因:他们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和思考问题的高度不同。苏辙出于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需要反对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出于救亡图存、宣传变法的需要而赞赏王安石变法。
(2)主观因素: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变化:发展迅速。看待:这种变化是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结果;表明改革是成功的;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共同点:都认为改革是俄国走上现代化的途径。侧重点:列宁侧重于改革的进步性;钱乘旦侧重于改革的艰巨性。
(5)改革的艰巨性使改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和改革人物时,要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客观公正地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材料二 1632年,俄籍荷兰人维纽斯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炼铁场,是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随后,在莫斯科、土拉等地兴建了铸铜、玻璃、造纸、制革等手工工场。
材料三 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物,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仍很缓慢。
材料四 18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量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分析俄国17-18世纪的社会性质。
(2)根据材料三分析俄国商人的社会地位。
(3)当时俄国的手工工场与西欧的手工工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由此判断,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材料二看,17世纪俄国社会生产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封建落后的农奴国家。
(2)商人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物,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这说明商人和贵族一样,是俄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3)俄国手工工场的劳动者大多是农奴,西欧手工工场使用的是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落后的农奴制度。
(4)手工工场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危机,图二反映的是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经济落后,它们引发图三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2)说明: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
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