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 共816题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0分)
资料一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 城市化发展曲线图
资料三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1)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为主。(2分)
(2)M江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1分)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根据上表和图2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的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2分)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0分)
(1)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 降水(雨水) (1分)
(2)水资源(或水能资源或M河流) (1分)
(3)南部高,北部低(1分) B(1分)
(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1分)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1分)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每点1分共3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珠江流域的气候类型,及河流的补给形式。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河川径流的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第(2)题,本题属于地理基本知识内容的考查,根据珠江流域自然环境的特点回答。M江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或水能资源或M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3)题,阅读表格中前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城镇化进程阶段的判断要把表中数据落实在“城市化发展曲线图”上进行对照。
第(4)题,从“M江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其成因要结合表1中的“GDP”和“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题目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功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根据题文中信息对河流进行定位,明确了M河流是珠江,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河流补给形式、流域开发的核心也就迎刃而解了。(2)学生要注意从“M江流域示意图”来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其成因要借助题文结合“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来分析区域城镇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图是黄河流域示意图,请回答。(8分,每空2分)
(1)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
(2)黄河含沙量大的河段是中游,其天气方面的原因是
。
(3)黄河近年来经常断流,其自然原因是
,
人文原因是 ,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农业生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
正确答案
(1)D;
(2)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冲刷
(3)上、中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小;冬春进入枯水期,水量更少,春季蒸发量大。
一是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引水用水量增加;一是人为的浪费或使用不科学造成浪费。 改大水漫灌为节水的喷灌或滴灌。
试题分析:(1)凌汛发生于河流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故容易发生于黄河上游和入海口河段。(2)黄河含沙量大反映了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天气方面的原因是多暴雨冲刷。(3)黄河下游的断流主要是由于上中游的来水不断减少,从自然原因分析主要从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方面分析。人文原因则主要从上中游的用水量方面分析。措施主要针对人为原因,从加强对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节水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试题,掌握河流特征的基本分析思路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常规考点基本分析思维的归纳。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中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B、C两支流的开发利用方向:B 、 ,
C 。 (3分)
(2)图乙中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主要是 、 。(2分)
(3)请从流域整治的角度分析图示A河上游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正确答案
(1)开发水电 发展旅游 发展航运或灌溉(3分,答养殖不给分)(2)过度开垦(开垦陡坡)、围湖造田(开垦湿地)(2分)(3)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发展立体农业;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积极营造速生林、用材林;保护生态环境等。(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答修建水库,开发小水电不给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该地区降水量较丰富,故河流流量较大,B支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资源较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且上游有瀑布景观、沿线植被覆盖较好,环境优美,故适宜发展旅游业;C支流主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故河流流速较缓,且沿岸耕地广布,多居民点,故适宜航运和灌溉。(2)对比甲、乙两图,湖泊周围的湿地都开垦为了耕地,且山区明显分布有耕地,反映了陡坡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3)图示反映A河流上游,陡坡开荒,故应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可建设水库,开发水能资源,并利于防洪和灌溉。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整治环境,发展旅游业等。(注意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基本信息,并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思维,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
长江中游地区多发生洪涝灾害,这是气候、地貌、水文及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阐述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13分)
正确答案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多发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气候原因分析:由于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任答2点,得4分);从地形地貌原因分析:中游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从水系特点分析:长江中游南北支流汇入众多(1分),且河道弯曲(1分),雨季时支流的河水汇入长江干流,长江干流水量剧增,使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遭破坏性砍伐(1分),水土流失加剧,使长江的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1分)。另一方面是人类围湖垦殖(1分), 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1分),湖泊对长江干流的调节作用减弱(1分)。
试题分析:
阐述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原因应根据图示从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四个方面来分析。气候方面的分析还应增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地形方面还应增加上游是长江三峡,河流汇水速度快;从人为原因分析森林砍伐不仅造成了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积在河道中,导致排水不畅,还使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河流的汇水速度加快,还使泥沙淤积在湖泊中,使湖泊蓄洪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
(32分)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流域之一,被称为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的“成功”典型。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1974年猫跳河流域开发完成前后的气候、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变化资料。
材料三:1980年~2005年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变化情况。
1980年~2005年红枫湖、百花湖水质变化情况
(1)猫跳河流域地处我国地势的第 ① 级阶梯,位于 ② 高原上,流域内 ③ 岩(石)广布。(6分)
(2)猫跳河梯级开发后,流域气候特征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猫跳河流域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分析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8分)
(5)红枫湖、百花湖经常发生大规模的鱼类死亡,试分析其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如何综合治理。(10分)
正确答案
(1)①二 ②云贵 ③石灰(每空2分,共6分)
(2)变暖或温差小;变湿(每点2分,共4分)
(3)廉价的水电、丰富的水资源(每点2分,共4分)
(4)水电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水电的发展,特别是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每点2分,共8分,答对其中要点就得分)
(5)原因: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农药等污水;水产养殖的污染;旅游业的影响(每点1分,共5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污水处理厂;工业清洁生产;农业减少有害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水产养殖的数量(每点1分,共5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本题考查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河流流域位于我国云贵高原,故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基础上发育而形成的。
(2)结合图示流域开发前后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反映年蒸发量和降水量均有增加;而年蒸发量加大,反映气温变暖;
(3)图示该河流流域建了多个水电站,反映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4)结合资料主要从流域的资源开发对当地人口、城市和三大产业的影响分析;
(5)湖泊水质恶化主要反映水污染,从水污染源分析其原因;结合水污染的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四种外力中,图示地区受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明显。这两种外力不仅影响图示地区,而且对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它们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我国多样的地表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种在它们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沉积地形。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
(3)从图中气候资料来看,此地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温差超过________℃,比同纬度的多数地区温差都大,造成此地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哪个地段?简述理由。
正确答案
(1)流水 风力 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沙丘、黄土堆积。
(2)B
(3)30 冬夏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冬季风加剧了冬季的寒冷。
(4)乙地。 因乙地地形最陡峭,进行农业耕作最易引起水土流失,故应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1)判断图示地区所受的外力作用,可依据图中信息:由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作用显著;从该地沙尘暴信息可知,该地受到风力作用。结合流水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分别写出两种典型地形即可。
(2)判断图示区域所在的省区,应联系四省的地理特点,结合图示信息判断。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不可能是湖北省和广东省;该地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吉林省纬度相对较高,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故最可能是河北省。
(3)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分析温差大的原因应联系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4)判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地段,应依据水土流失的原理及成因。
(26 分)近年来,呼伦贝尔和通辽等城市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为内蒙古部分地区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
图乙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图丙为 2009—2013 年内蒙古、山西和全国煤炭产量统计。
(1)描述内蒙古地区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产量的变化特点。(6 分)
(2)分析说明图乙所示的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特点。(6分)
(3)指出图甲中甲地的植被状况,并推测甲地煤炭资源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8分)
(4)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和通辽两城市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地区分布不均(1分)分布范围广(1 分)。
内蒙古地区的煤炭产量大(超过山西)( 2 分);
增长速度快(超过全国和山西的增长速度)( 2 分)。
(2)由于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2分)导致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1分);
107° E 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2分)导致植被覆盖率突然升高(1 分)。
(3)甲地降水量小于200 毫米,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半荒漠、荒漠草原)(2 分);
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经过地质作用演化而成(2 分),
说明该地地质成煤时期是气候湿润(森林)环境(2分)及(湖泊沼泽等)地势较低的沉积环境(2分)。
(4)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
引进煤设备制造业,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
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等(每点 2 分,要求答出其中 3 点)。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图例分析,内蒙古含煤地层的地区分布不均,分布范围广。
读图丙分析,内蒙古地区的煤炭产量大,已经超过山西。 增长速度快,超过全国和山西的增长速度。
(2)读图乙,横轴是经度,由于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导致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 在107° E 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有黄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导致植被覆盖率突然升高。
(3)读图甲,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数值,甲地降水量小于200 毫米,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半荒漠、荒漠草原。
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经过地质作用演化而成。该地煤炭资源丰富,说明该地地质成煤时期是气候湿润的森林环境,并且有湖泊、沼泽等地势较低的沉积环境。
(4)读图甲,两地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发达。 利用当地的资源,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引进煤设备制造业,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等。
(10分)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甲为黄河干流径流量和含沙量变化示意图,图乙为黄河流域图。
(1)黄河各河段的径流量存在明显差异,完成下表。(4分)
(2)黄河径流量与含沙量均增加的河段有哪些?(2分)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甲附近铁路运输的不利条件,提出治理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4分)
(2)河口镇至孟津段;兰州以上河段。(2分)
(3)西北部为(腾格里)沙漠,易遭受风沙侵袭。(1分)
治理措施:建设固沙草方格;建设挡风围栏;保护天然植被,造林种草。(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图中曲线分析,河口镇至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因降水量增加,沿途有众多支流注入,所以水量增加。郑州至利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无支流注入,流域狭窄。该段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所以河流水量减少。
(2)根据图甲判断,径流量与含沙量均增加的河段主要是河口镇至孟津段。兰州以上河段。
(3)读图,甲为宁夏平原地区,其西北部为腾格里沙漠,该地冬季盛西北风,易遭受风沙侵袭。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人们采取了建设固沙草方格,建设挡风围栏,保护天然植被,造林种草等治理措施,固定了沙丘,拦挡了风沙,保护了铁路的安全。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下图为河套平原区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2分)描述图中沙坝分布的特点,并解释成因。
(2)(3分)简述黄河宁夏平原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正确答案
(1)(2分)分布在河流曲流的凸岸。(1分)曲流凸岸受流水的沉积作用,泥沙沉积而成(1分)
(2)(3分)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1分)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任答两点给2分)
试题分析:
(1)受地转偏转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所以凸岸流速慢,为堆积岸,形成沙坝。
(2)河流流向、水文特征受地质地形的影响。由于流经宁夏平原,含沙量增加,由低纬流向高纬地区,出现凌汛现象。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结冰期等,分析时,应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加以分析。
读我国某区域图,同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图中信息,年均温18℃线通过图中P、Q两处中的哪一处,说明判断理由。(5分)
(2)分析图中热带风暴过境时甲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原因。(4分)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发现,B地植被生长比A地更茂盛,据图分析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P(1分) 该处有河流经过,(为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应向纬度较高处凸出,所以P正确(4分)
(2)热带风暴过境,能带来较多的降水(1分);导致甲地河流流量变大(剧增)(1分);对地表的侵蚀加强;(1分)含沙量变大(1分)
(3)B地等高线比A地更为稀疏,说明坡度更缓(1分),水土流失慢,土壤厚度更厚(1分);土壤水份条件好,肥力更高(1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图中该处有河流经过,所以该地为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是气温数值相同的点的连线,只有纬度较高处才有与图示处相同的气温值,所以等温线应向纬度较高处凸出,P正确。
(2)河流水文特征注意从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等方面考虑,热带风暴过境时,能带来较多的降水,导致甲地河流径流量增大,对地表的侵蚀加强,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变大。
(3)结合图右侧A、B两地的等高线图分析,B地等高线比A地更为稀疏,说明坡度较缓,物质迁移速度慢,水土流失少,土壤厚度大,土壤肥力高。B温度略低,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好。A地温度较高,蒸发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所以B地植被更茂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