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 共1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普的建议是否触及问题的实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3)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首先,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互相牵制,军权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以加强对将士的防范。同时,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互相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财政权改归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2)没有触及。因为造成“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统治者争权夺利造成的。所以,赵普的对策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
(3)整顿吏治。于1043年实施。
(4)最终失败。改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而失败。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辽、北宋、西夏形势
材料二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状况?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北边有辽政权,西北有夏政权,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诸部等政权。这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措施:先是战争,然后战败,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2)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3)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对于“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从古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定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是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思考:看了上述观点,你认为“庆历新政”是怎么失败的?
正确答案
新政触犯了“庸人”,也就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庆历 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和诽谤声中,本来就对范仲淹等人存有戒心的最高统治者决定废止新法,直接使新政夭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再加上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 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这些都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因素。因此,“庆历新政”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单纯强调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客观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