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1所示,按相等的时间间隔取连续的几段位移,从它们的分界点将纸带剪断,剪得的几段纸带按图2所示的顺序贴在坐标中,各段紧靠但不重叠,得到图示的直方图.根据这个直方图你可求出______.

正确答案

所选纸带时间间隔相等,故可以等效代替速度;

故图象纵坐标名称为速度;横坐标为时间,本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将各段中点用直线相连,即为v-t图象,如图所示; 

 v-t图线中,图象的斜率就是加速度.故可以求出斜率来表示加速度;

故答案为:加速度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把打出的每一个点都作为计数点,量得所得纸带上第6计数点到第11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2.0cm,第21计数点到26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4.4cm.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Hz,那么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___m/s2

正确答案

根据第6计数点到第11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个,第21计数点到26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5个,即T=0.1s,

设第6计数点到第11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x1=2.0cm,

第11计数点到第16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x2

第16计数点到第21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x3

第21计数点到第26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为x4=4.4c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m-xn=(m-n)aT2

可得:x4-x1=3aT2

解得:a==0.8m/s2故答案为:0.8m/s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中,小车拖纸带运动,接在50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图中所示的是每打5个点所取的记数点,则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s.用米尺测量出的数据如图所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VC=______m/s,小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a=______m/s2

正确答案

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s=0.1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有:

vC==2.0m/s

由逐差法△x=aT2得:

x4-x2=2a1T2

x3-x1=2a2T2

a==1.9m/s2

故答案为:0.1; 1.9; 2.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数据后画出的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则由图分析可知: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______(填“大”或“小”),哪位同学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舍掉了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______同学(填“甲”或“乙”).

正确答案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乙图上点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而甲图中有一些点偏离了直线.

所以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大,

甲图中t=0时速度为零,乙图中t=0时速度不为零.

所以乙同学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舍掉了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

故答案为:大 乙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某学生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一节常用的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所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0~20欧,连接电路的实物图如图1,则该学生接线中错误的和不规范的做法是______:

A.滑动变阻器不起变阻作用

B.电流表接线有错

C.电压表量程选用不当

D.电压表接线有错.

(2)某同学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得到如图2所示的纸带,该同学按相等时间间隔取连续的几段位移,从它们的分界点将纸带剪断,将剪得的几段纸带按图2所示顺序贴在坐标中,各段紧靠但不重叠,然后可得到一条表示v-t关系的图线,从而求出加速度.

①在答题卡图中给坐标轴标上合适的名称并注明单位;

②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表示v-t关系的图线;

③该同学通过图象求出加速度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1)由图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下边两接线柱,故不可能起到调节电阻的作用,故A错误;

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故电压表只能选取3V的量程,故电压表量程错误;故C错误;同时电压表直接接在了电源两端,开关起不到应有的断开全电路的作用,故电压表接线也错误,故D错误;

由于电路中电流较小,故电流表量程应选量程为0.6A,同时电流表应保证红进黑出,故电流表接线错误;故B错误;

故选ABCD 

(2)①本题要求加速度,应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应所选纸带时间间隔相等,故可以等效代替速度;故图象纵坐标名称为速度;横坐标为时间  

②本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将各段中点用直线相连,即为v-t图象,如图所示;  

③v-t图线中,图象的斜率就是加速度.故可以求出斜率来表示加速度;

故答案为:(1)ABCD;(2)v-t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一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数字实验系统探究物体作圆周运动时向心力与角速度、半径的关系.

(1)首先,他们让一砝码做半径r为0.08m的圆周运动,数字实验系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若干组向心力F和对应的角速度ω(如下表),并且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甲上绘出F-ω的关系图象______.

(2)通过对图象的观察,兴趣小组的同学猜测F与ω2成正比.你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转换,通过绘出______关系图象来确定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3)在证实了F∝ω2之后,他们将砝码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再分别调整为0.04m、0.12m,又得到了两条F-ω图象,他们将三次实验得到的图象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如图乙所示.通过对三条图象的比较、分析、讨论,他们得出F∝r的结论,你认为他们的依据是: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他们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F与角速度ω、半径r的数学关系式是F=kω2r,其中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______,单位是______.

正确答案

(1)描点后绘图时注意尽量让所描的点落到同一条曲线上,不能落到曲线上的让其均匀分布在两侧,如图所示:

(2)通过对图象的观察,兴趣小组的同学猜测F与ω2成正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转换,通过绘出F与ω2关系图象来确定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如果猜测正确,做出的F与ω2的关系式应当为一条倾斜直线.

(3)在证实了F∝ω2之后,他们将砝码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再分别调整为0.04m、0.12m,又得到了两条F-ω图象,他们将三次实验得到的图象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如图乙所示.通过对三条图象的比较、分析、讨论,他们得出F∝r的结论,他们的依据是:做一条平行与纵轴的辅助线,观察和图象的交点中力的数值之比是否为1:2:3,如果比例成立则说明向心力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成正比.

(4)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F与角速度ω、半径r的数学关系式是F=kω2r,代入甲图中任意一点的坐标数值,比如:甲(20,1.2),此时半径为0.08m,

得:1.2N=k202(ω/rad)20.08m

解得:k=0.038kg

故答案为:如图,F与ω2,做一条平行与纵轴的辅助线,观察和图象的交点中力的数值之比是否为1:2:3,0.038,kg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1s,测得A到B和B到C的距离分别为5.60cm和7.82cm,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 m/s2,B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

正确答案

根据运动学公式△x=at2得:

a====2.2m/s2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B===0.671 m/s.

故答案为:2.22,0.671.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用铁架台将长木板倾斜支在水平桌面上,组成如图(1)所示装置(示意图),测量木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所提供的仪器有长木板、木块、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学生电源、米尺、铁架台及导线、开关等.图(2)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标注了几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标出,其中S1=7.06cm、S2=7.68cm、S3=8.33cm、S4=8.95cm,则

(1)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m/s;

(2)纸带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为了测定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该同学还测量了斜面的高h和斜面的长L,设加速度a、重力加速度g,则动摩擦因数的计算式是______(用字母h、L、a和g表示).

正确答案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的平均速度,有:

vA=,其中T=0.1s,代人数据得:vA=0.74m/s.

故答案为:0.74.

(2)根据逐差法有:

a1=    ①

a2=    ②

a=    ③

联立①②③代入数据解得:a=0.64m/s2

故答案为:0.64.

(2)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μmgcosθ=ma        ①

根据数学关系有:

sinθ=,cosθ=  ②

联立①②解得:μ=

故答案为:μ=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如图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1、2、3、4、5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______s.现测得:s1=1.41cm,s2=1.91cm,s3=2.41cm,s4=2.91cm.

(1)通过纸带计算2、3两点的速度;V2=______m/s.V3______m/s

(2)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m/s2

(3)某次实验做出小车的v-t图象图线与纵轴有交点,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打点计时器的周期是0.02s,所以每两个点的间隔为0.02s,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因此有:

v2===0.166m/s

v3===0.216m/s

(2)根据题意得:△x=0.005m,是个定值,

所以a===0.5m/s2

(3)v-t图象图线与纵轴交点表示t=0时的速度,也就是小车运动的初速度.

故答案为:0.1;0.166;0.216;0.5;小车运动的初速度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用手拉动纸带通过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旁边附着一把毫米刻度尺,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根据纸带上点的排列情况可判定,手拉动纸带时,手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______;由A到C这段距离上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打C点时手拉动纸带的速度约为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相等,点迹密集的地方,相邻计时点的距离小,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所以手的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s打一个点,由于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得:==0.18m/s

C点的瞬时速度可以解出与C点相邻的一小段距离的平均速度来代替C点的瞬时速度,我们可以用C点与下一个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解决此题,

即:vc==m/s=0.40m/s

故答案为:先增大后减小,0.18,0.4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如图所示是记录小车做匀变速运动情况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选定标有A-F的六个记数点,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图上没有画出).纸带旁边有一根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记数点间的距离,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跟“A”记数点对齐.由图可读出记数点“B”与“C”之间的距离为______cm;打下记数点“D”时小车运动的速度为______m/s.(第二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图上没有画出),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1s,

利用毫米刻度尺测出B、C两点间距S=18.5mm=1.85cm

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打下记数点“D”时小车运动的速度为vD===0.25m/s,

故答案为:1.85,0.25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的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在小车拖动的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的点迹,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则打点计时器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m/s,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m/s2

正确答案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C===0.90m/s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

a==m/s2=10m/s2

故答案为:0.90,1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源是______电源,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每隔0.02秒打一个点.

(2)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一小车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拴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与一重物相连,小车右侧与穿过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在重物牵引下,小车在木板上向左运动.图2给出了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些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标.

①若认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则打计数点1、3时小车对应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m/s,v3=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二位)

②据此可求出小车从1到3计数点内的加速度为a=______m/s2

正确答案

(1)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源是220V交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每隔0.02秒打一个点.而电磁打点计时器是用6V以下交流电源.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1、3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即:v1==0.36m/s,v3==0.43m/s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4-x2=2a1T2 

x3-x1=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解得:a=0.35m/s2

故答案为:(1)220V交流;(2)①v1=0.36m/s,v3=0.43m/s(小数点后保留二位);②a=0.35m/s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在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他把某一点记作O,再选依次相邻的6个点作为测量点,分别标以A、B、C、D、E和F,如图甲所示.

(1)如果测得C、D两点相距2.70cm,D、E两点相距2.90cm,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是______m/s.

(2)该同学分别算出打各点时小车的速度,然后根据数据在v-t坐标系中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m/s2

正确答案

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D点的速度等于CE段的平均速度,即:

vD===1.40m/s.

故答案为:1.40.

(2)根据描点作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小车的加速度,求出加速度为:5.00 m/s2

故答案为:5.0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利用图示装置可以做力学中的许多实验.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必须设法消除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的影响

B.利用此装置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时,如果画出的a-M关系图象不是直线,就可确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C.利用此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应将木板带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小车重力沿斜面分力补偿小车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影响

(2)小华在利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时,因为不断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导致钧码的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则小车加速度a的值随钧码个数的增加将趋近于 的值.

正确答案

(1)A、此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但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所以A不准确.

B、曲线的种类有双曲线、抛物线、三角函数曲线等多种,所以若a-M图象是曲线,不能断定曲线是双曲线,即不能断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应画出a-图象,故B错误.

C、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将木板带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小车重力沿斜面分力补偿小车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影响,从而小车受到的合力即为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

(2)设小车质量为m,钩码质量为M,则对小车有Mg-F=Ma   ①

对钩码有F-μmg=ma  ②

联立①②解得a=g

将上式变形为a=g,可见当M>>m时,加速度a趋近于g.

故答案为(1)C

        (2)g

下一知识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运动的描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