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初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潮是

A孟买10万工人举行的政治总罢工

B国大党成立,要求民权和独立

C提拉克在法庭上抨击殖民统治

D提拉克被捕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同期欧洲1848年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斗争的手段

B斗争的目标

C领导的阶级

D斗争的结果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护国运动的真正结果是

A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维护了民主共和

C消灭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封建统治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

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

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亚洲的觉醒”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国义和团运动

B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C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

D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政策转变。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初,中国、印度、土耳其等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运动,被列宁称为“亚洲觉醒”,其中中国的辛亥革命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起因之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对这些地区的侵略

B都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动了独立的进程

D对本国的传统文化都持基本否定态度,主张学习西方文明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30年,甘地领导了“食盐进军”运动。下列有关对这一运动的评述,错误的是

A“食盐进军”系为反对英殖当局的《食盐专营法》

B该运动倡导民众自制食盐,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C是甘地领导的一次典型的、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运动影响很大,全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游行示威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被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 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2分)为什么?(6分)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能够直接概括出有关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显然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2)从材料二中能够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即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判断,作者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下一知识点 : 无产阶级革命家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亚洲觉醒的先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