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运动定律
- 共29769题
如图所示,编号1是倾角为37°的三角形劈,编号2、3、4、5、6是梯形劈,三角形劈和梯形劈的斜面部分位于同一倾斜平面内,即三角形劈和梯形劈构成一个完整的斜面体;可视为质点的物块质量为m=1kg,与斜面部分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三角形劈和梯形劈的质量均为M=1kg,劈的斜面长度均为L=0.3m,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0.2,它们紧靠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现使物块以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初速度v0=7m/s从三角形劈的底端冲上斜面,假定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sin37°=0.6,cos37°=0.8)
(1)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求物块刚冲上斜劈时的加速度大小;
(2)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通过计算判断物块能否从第6块劈的右上端飞出?
(3)若所有劈均不固定,物块滑动到第几块劈时梯形劈开始相对地面滑动?
正确答案
解:(1)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刚冲上斜劈时,物体在斜面上向上滑动时受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在斜面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为:
a==gsiθ+μ1gcosθ=10×0.6+0.5×10×0.8m/s2=10m/s2;
(2)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物体滑行的最大距离为:
x==
=2.45m,
斜面长度:s=nL=6×0.3=1.8m,
由于x>x,所以物体能从第六块劈上飞出去;
(3)根据受力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
如图知N=mgcos37°,f=μ1mgcos37°
以劈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劈受到物体的压力为:N′=N=mgcos37°=1×10×0.8N=8N,
劈受到物体的摩擦力为:f′=f=μ1mgcos37°=0.5×1×10×0.8N=4N
则以物体所在的n个劈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地面对劈的支持力为:N地=nMg+N′cos37°-f′sin37°
当f′cos37°+N′sin37°=μ2N地时劈刚好开始滑动,
代入数据可解得:n=3.6,所以物块滑动到第4块劈时,劈开始相对地面滑动;
答:(1)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刚冲上斜劈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2)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能从第6块劈的右上端飞出;
(3)若所有劈均不固定,物块滑动到第4块劈时梯形劈开始相对地面滑动.
解析
解:(1)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刚冲上斜劈时,物体在斜面上向上滑动时受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在斜面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为:
a==gsiθ+μ1gcosθ=10×0.6+0.5×10×0.8m/s2=10m/s2;
(2)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物体滑行的最大距离为:
x==
=2.45m,
斜面长度:s=nL=6×0.3=1.8m,
由于x>x,所以物体能从第六块劈上飞出去;
(3)根据受力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
如图知N=mgcos37°,f=μ1mgcos37°
以劈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劈受到物体的压力为:N′=N=mgcos37°=1×10×0.8N=8N,
劈受到物体的摩擦力为:f′=f=μ1mgcos37°=0.5×1×10×0.8N=4N
则以物体所在的n个劈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地面对劈的支持力为:N地=nMg+N′cos37°-f′sin37°
当f′cos37°+N′sin37°=μ2N地时劈刚好开始滑动,
代入数据可解得:n=3.6,所以物块滑动到第4块劈时,劈开始相对地面滑动;
答:(1)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刚冲上斜劈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2)若将所有劈都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块能从第6块劈的右上端飞出;
(3)若所有劈均不固定,物块滑动到第4块劈时梯形劈开始相对地面滑动.
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的足够长的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木板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木板的加速度a与水平拉力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滑块与长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则( )
正确答案
解析
对整体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m)a,
代入数据解得:M+m=6kg
当F大于6N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知图线的斜率k==
,
解得:M=2kg,
滑块的质量为:m=4kg.故A错误.
B、根据F大于6N的图线知,F=4时,a=0,即:0=,
代入数据解得:μ=0.1,
所以a=,当F=8N时,长木板的加速度为:a=2m/s2.
根据μmg=ma′得:a′=μg=1m/s2,故BC正确.
D、当M与m共同加速运动时,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一定可以表示为F=6t(N),当F大于6N后,发生相对滑动,表达式不是F=6t,D错误
故选:BC.
大连某条道路上,规定车辆行驶速度不得超过30km/h,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肇事车是一辆卡车,量的得这辆车紧急刹车(车辆被抱死)是留下的刹车痕迹长为7.6m.经过测试得知这种轮胎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7,请判断该车是否超速.
正确答案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μmg=ma
故:a=μg=0.7×10=7m/s2
由运动学公式:0-=2ax
解得:v0==
=10.3 m/s≈37.1 km/h>30 km/h
可以判定该车超速.
答:该车超速.
解析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μmg=ma
故:a=μg=0.7×10=7m/s2
由运动学公式:0-=2ax
解得:v0==
=10.3 m/s≈37.1 km/h>30 km/h
可以判定该车超速.
答:该车超速.
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运行,将质量为2kg的工件轻轻放(初速度为零)在传送带上(设传送带速度不变且足够长),如图所示,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放手后工件在5s内的位移是______m,摩擦力做的功是______J.(g=10m/s2 )
正确答案
9
4
解析
解:工件放上传送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0.2×10=2m/s2
工件速度与传送带相等所需时间为:
t==
=1s
此后4s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工件在5s内的位移:
x=at2+v(5-t)=
×2×1+2×4=9m
工件5s末的速度为v=2m/s,工件整个运动过程中,只有摩擦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
Wf=mv2=
×2×4=4J
故答案为:9,4.
如图所示,有同学做实验时不慎将圆柱形试管塞卡于试管底部,该试管塞中轴穿孔.为了拿出试管塞而不损坏试管,该同学紧握试管让其倒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0.20s后立即停止,此时试管下降H=0.80m,试管塞将恰好能从试管口滑出.已知试管总长L=21.0cm,底部球冠的高度h=1.0cm,试管塞的长度为d=2.0cm,设试管塞相对试管壁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恒定,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l0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试管塞开始与试管一起运动了位移:x1=H=0.8m;试管停止运动之后又独立运动了位移:x2=l-h=(0.21-0.01)m=0.20m.所以试管塞从静止开始到离开试管口的总位移:x=x1+x2=(0.80+0.20)m=1.0m;故A正确;
B、设试管刚停止运动时,试管塞的速度为v,由,代入数据得:v=8m/s,设在试管中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用时为t,则:
,0=v+at,解得:a=-160m/s2,t=0.05s,由静止到试管停止用时为0.2s,故总用时为0.25s,故B正确,C错误;
D、在试管中做匀减速运动中,设所受摩擦力f,由动能定理可得:(mg-f)x2=0-,解得:f=17mg,故滑动摩擦力与重力的比值为17:1.故D错误;
故选:AB.
如图所示,水平底面上平方一长木板,长木板质量均匀,总长度为L,各处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木板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设想在木板上取一截面C,C将木板分为A,B两段,且A段长度为x,求A段对B段作用力f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对整体分析,整体的加速度为:
a=,
隔离对B分析,B的质量为: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Bg=mBa,
解得:f=.
答:A段对B段作用力大小为.
解析
解:对整体分析,整体的加速度为:
a=,
隔离对B分析,B的质量为: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Bg=mBa,
解得:f=.
答:A段对B段作用力大小为.
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内,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与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弹簧连接,小车向右以加速度a的大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两根弹簧的形变量总和为△x,不计物体与小车间的摩擦.则图中物块的加速度a等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设两弹簧的形变量分别为x1和x2,依题意有:
k1x1=k2x2,△x=x1+x2
故有:x1=,x2=
,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1x1=k2x2=Ma,
故a=,故A正确
故选:A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B,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运动,用FAB 代表A、B间相互作用力(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设两木块的质量均为m.
A、B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对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再对B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AB=ma=
.故A错误,B正确.
C、D若地面动摩因数为μ,对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
,再对B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AB-μmg=ma,解得,FAB=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质量为0.1kg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v-t图象如图所示.弹性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反弹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k=0.75倍.设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取g=10m/s2,求:
(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的大小;
(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
正确答案
解:(1)弹性球下落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 ①
由v-t图象可知:=
②
由①②解得:f=0.2 N…③
(2)弹性球第一次反弹后的速度为:v1=kv0…④
由v-t图象可知:v0=4m/s…⑤
弹性球反弹上升的过程为匀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有:
mg+f=ma2 ⑥
⑦
由③④⑤⑥⑦解得:h=0.375m
答:(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的大小为0.2N;
(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为0.375m.
解析
解:(1)弹性球下落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 ①
由v-t图象可知:=
②
由①②解得:f=0.2 N…③
(2)弹性球第一次反弹后的速度为:v1=kv0…④
由v-t图象可知:v0=4m/s…⑤
弹性球反弹上升的过程为匀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有:
mg+f=ma2 ⑥
⑦
由③④⑤⑥⑦解得:h=0.375m
答:(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的大小为0.2N;
(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为0.375m.
科研人员乘气球进行科学考察.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990kg.气球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发现气球漏气而下降,及时堵住.堵住时气球下降的速度为1m/s,且做匀加速运动,4s内下降了12m.为使气球安全着陆,向舱外缓慢抛出一定的压舱物.此后发现气球做匀减速运动,下降速度在5分钟内减少3m/s.若空气阻力和泄漏气体的质量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g=9.89m/s2,则抛出压舱物前,气球的加速度为______m/s2;抛掉的压舱物的质量为______kg.
正确答案
1
101
解析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ma
h=v0t+
抛物后减速下降有:f-(m-m′)g=(m-m′)a′
△v=a′△t
解得:a=1m/s2,m/=101kg
故答案为:1;101
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小车上,轻弹簧下端连接着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当小车以加速度a=m/s2向右匀加速运动时,物体与小车保持静止,求此弹簧的弹力.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对小滑块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如图所示:
加速度水平向右,故合力水平向右,将各个力和加速度都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30°=ma•cos30°
mg•cos30°-FN=ma•sin30°
解得:F=mg•sin30°+ma•cos30°=6.5N
答:此弹簧的弹力为6.5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变的初速率v0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m/s2,根据图象可求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当夹角θ=0时,位移为2.40m;而当夹角为90°时,位移为1.80m;则由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可知:
v02=2gh;
解得:v0==
m/s=6m/s;故A错误;
B、当夹角为0度时,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x=mv02;解得:μ=
=0.75;故B正确;
C、若θ=30°时,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分力为mgsin30°=mg;摩擦力f=μmgcos30°=0.75×mg×
=
;一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故小球达到最高点后,不会下滑;故C错误;
D、若θ=45°时,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分力为mgsin45°=mg;摩擦力f=μmgcos30°=0.75×mg×
=
;一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故小球达到最高点后,会下滑;故D正确.
故选:BD.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2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质量设为m)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表面水平冲上木板.物块和木板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g=10m/s2,结合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象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可求出物块在t=2 s时的位移,故A正确.
B、由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可求出m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1.以物块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μ=,可知可求出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故B正确.
C、由图知两个物体速度相同后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说明水平面是光滑的,以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取m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得:
mv0=(M+m)v,M已知,v0、v由图能读出,则知可求得m.故C正确.
D、两图象在0-1s内“位移”之差等于木板与物块的相对位移,当木板和物块速度相等时,物块可能还没到达木块的右端,所以不能求出木板的长度,故D错误.
故选:ABC.
质量为m=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6N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g取10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0~6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1)设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时间为t、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加速度为a,
则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Ff=ma
Ff=-μmg
得:μ=0.2
(2)由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得:
答:(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2)0~6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为30m.
解析
解:(1)设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时间为t、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加速度为a,
则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Ff=ma
Ff=-μmg
得:μ=0.2
(2)由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得:
答:(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2)0~6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为30m.
某些城市交通部门规定汽车在市区某些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v0=30km/h.一辆汽车在该水平路段紧急刹车时车轮抱死,沿直线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车轮在地面上滑行的轨迹长为s0=10m.从手册中查出该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75,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1)假如你是交警,请你判断汽车是否违反规定,超速行驶(在下面写出判断过程)
(2)目前,有一种先进的汽车制动装置,可保证车轮在制动时不被抱死,使车轮仍有一定的滚动,安装了这种防抱死装置的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可获得比车轮抱死更大的制动力,从而使刹车距离大大减小.假设汽车安装防抱死装置后刹车制动力恒为f,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汽车的质量为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试推出刹车距离s(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的表达式.
(3)根据刹车距离s的表达式,试分析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的哪些.
正确答案
解:(1)汽车刹车且车轮抱死后,车受滑动摩擦力为:
F=μmg
由a=
且v02=2as0
得v0==12m/s=43.2km/h
显然,汽车是超速的.
(2)由s=vt+
a=
得s=vt+
(3)由s表达式知,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质量和汽车刹车后的制动力
答:(1)汽车是超速的
(2)刹车距离s=vt+.
(3)根据刹车距离s的表达式,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质量和汽车刹车后的制动力
解析
解:(1)汽车刹车且车轮抱死后,车受滑动摩擦力为:
F=μmg
由a=
且v02=2as0
得v0==12m/s=43.2km/h
显然,汽车是超速的.
(2)由s=vt+
a=
得s=vt+
(3)由s表达式知,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质量和汽车刹车后的制动力
答:(1)汽车是超速的
(2)刹车距离s=vt+.
(3)根据刹车距离s的表达式,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质量和汽车刹车后的制动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