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运动定律
- 共29769题
飞船降落过程中,在离地面高度为h处速度为v0,此时开动反冲火箭,使船开始做减速运动,最后落地时的速度减为v.若把这一过程当作为匀减速运动来计算,已知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航天员的质量为m,在这过程中航天员对坐椅的压力等于______.
正确答案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v2-v02=2ax得
最后减速阶段下降的加速度大小a=
对航天员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mg和坐椅的支持力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合=N-mg=ma
N=ma+mg=m+mg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坐椅对宇航员的支持力大小等于航天员对坐椅的压力大小
所以航天员对坐椅的压力大小是m+mg.
故答案为:m+mg
(1)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车前端各系一根细线,线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中可放砝码.小盘和砝码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合力,增减小盘中砝码,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后端各系一根细线,用一个黑板擦把两根细线同时按在桌上,使小车静止.抬起黑板擦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按下黑板擦两车同时停下,用刻度尺量出两小车通过的位移.用此办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两车质量相同,并测得两车的位移与所挂砝码和小盘的质量之和成正比,则说明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B、若两车质量相同,必须算出加速度的具体值与所挂砝码和小盘的质量之和的关系,才能验证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C、若两车所挂小盘和砝码质量相同,测得两车的位移与小车的质量,则可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D、若两车所挂小盘和砝码质量相同,测得两车的位移与小车的质量,则可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验证小车质量M不变时,a与F成正比,小车质量M和砂及砂桶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______组测量值所画出的a-F图线较准确.
正确答案
(1)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x=at2,若运动时间相等,则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
A、若两车质量相同,并测得两车的位移与所挂砝码和小盘的质量之和成正比,则说明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故A正确.B错误.
C、若两车所挂小盘和砝码质量相同,即两车所受外力相等,所以测得两车的位移与小车的质量,则可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2)实验时要求小车质量M要远远大于砂及砂桶的质量m,只有B中M与m相差最大,
故选:B
故答案为:(1)A C;(2)B
如图所示,一平板车以速度v0=5m/s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某时刻一货箱(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置于平板车上,货箱离车后端的距离为l=3m,货箱放到车上的同时,平板车开始刹车,刹车过程可视为做a1=3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货箱与平板车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0.2,g=10m/s2.求:
(1)货箱刚放上平板车瞬间,货箱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货箱放到车上开始计时,经过多少时间货箱与平板车速度相同;
(3)如果货箱不能掉下,则最终停止时离车后端的距离d是多少.
正确答案
(1)货箱刚放上平板车瞬间,货箱相对平板车向左运动,由μmg=ma,得a=μg=2m/s2,方向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2)货箱放到车上后,先做匀加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和车达到相同速度,
由at=vo-a1t
得t=1s
(3)当货箱和车速度相等,此时货箱和车的位移分别为x1、x2,
对货箱:x1=vot-a1t2
对平板车:x2=vot-at2
此时,货箱相对车向后移动了△x=x2-x1=2.5m<l=3m,货箱不会从车后端掉下来.
由于货箱的最大加速度a=μg=2m/s2<a1,所以二者达到相同速度后,分别以不同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到停止,此时相同速度为v=a1t=2m/s
对货箱:s1==1m
对平板车:s2==
m
故货箱到车尾的距离d=l-△x+s1-s2=1m;
答:(1)货箱刚放上平板车瞬间,货箱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方向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2)货箱放到车上开始计时,经过1s的时间货箱与平板车速度相同;
(3)如果货箱不能掉下,则最终停止时离车后端的距离是1m.
据报道:我国航天员在俄国训练时曾经“在1.5万米高空,连续飞了10个抛物线.俄方的一个助理教练半途就吐得一塌糊涂,我们的小伙子是第一次做这种实际飞行实验,但一路却神情自若,失重时都纷纷飘起来,还不断做着穿、脱宇航服等操作.”设飞机的运动轨迹是如图所示的一个抛物线接着一段120度的圆弧再接着一个抛物线;飞机的最大速度是900km/h,在圆弧段飞机速率保持不变;被训航天员所能承受的最大示重是8mg.求:
(1)在这十个连续的动作中被训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时间是多少?
(2)圆弧的最小半径是多少?(实际上由于飞机在这期间有所调整和休息,所花总时间远大于这个时间,约是一小时)
(3)完成这些动作的总时间至少是多少?
(4)期间飞机的水平位移是多少?(提示:抛物线部分左右对称,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时间相等,水平位移相等,加速度相同,飞机在抛物线的顶端时速度在水平方向)(取g=9.75m/s2)
正确答案
(1)在飞机沿着抛物线运动时被训人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速度为g,抛物线的后一半是平抛运动,在抛物线的末端飞机速度最大,为:v=250m/s.
竖直方向的分量:vy=250cos30°=216.5m/s.
水平方向的分量:vx=250sin30°=125m/s.
平抛运动的时间:t==22.2s.
被训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总时间是:t总=10×2t=444s.
(2)由向心力公式知:T-mg=m
由题意得T=8mg,
代入数据解得:r=915.7m
(3)每飞过一个120°的圆弧所用时间为:t′=×
=7.67s,
t总=10t′+t=76.7+444=520.7s
(4)每个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位移是:s=vxt=2775m.
所以有:s总=20s+10×2rsin30°=55500+15859=71359m
答:(1)在这十个连续的动作中被训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时间是444s
(2)圆弧的最小半径是915.7m
(3)完成这些动作的总时间至少是520.7s
(4)期间飞机的水平位移是71359m
质量为M的斜面体置于水平面上,其上有质量的为m的物体,各面之间均为光滑.第一次将水平力F1加在m上,第二次将水平力F2加在M上,如图所示.两次都要求m,M间不发生滑动.求.
正确答案
左图中先对m受力分析,如图
设斜面倾角为θ,由几何关系得到
F′=mgtanθ ①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
F1-F′=ma′②
再对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m)a′③
由①②③解得
F1=
右图中,先对m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结合运动情况,求出合力,如图
设斜面倾角为θ,由几何关系,得到
F合=mgtan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a==gtanθ
再对整体研究,得到
F2=(M+m)a=(M+m)gtanθ
因而F1:F2=m:M
答:两次都要求m,M间不发生滑动,为
.
如图(a),AB为光滑水平面,BC为倾角α=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两者在B处平滑连接.质量m=1.6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斜向上拉力F的作用,从A点开始运动,到B点时撤去F,物体冲上光滑斜面.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如图(b)所示.求:
(1)AB段的长度;
(2)拉力F的大小;
(3)物体冲上斜面的最大距离.
正确答案
(1)AB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sAB=×2×5m=5m.
(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1==2.5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cos37°=ma1,
得:F==
=5N.
(3)物体在斜面上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2==gsinα=5m/s2,
则物体冲上斜面的最大距离为:x==
=2.5m.
答:(1)ABAB段的长度为5m;
(2)拉力F的大小为5N;
(3)物体冲上斜面的最大距离为2.5m.
(1)某同学用图丙所示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①该同学从打出的纸带上比较清晰的点迹起,每5个点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都有4个未画出的点迹),标出了A、B、C、D四个计数点,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如图甲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0s,则实验中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该同学选用质量不同的A、B小车分别做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乙所示的两条a-F图线,根据图线可知A车的质量______B车的质量.(选填“大于”或“小于”)
正确答案
①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又因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T=0.1s;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常数即△x=aT2,将△x=1.8cm和T=0.1s带入解得a=1.8m/s2;
②由a-F图线可知,图中图线的斜率为k=,而kA>kB,故mA<mB
即A车的质量小于B车的质量.
故答案为:①1.8;②小于.
图甲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沙和沙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沙和沙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沙和沙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沙和沙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沙和沙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______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3)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22cm、sBC=4.65cm、sCD=5.08cm、sDE=5.49cm、sEF=5.91cm、sFG=6.34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则a=______m/s2.
正确答案
(1)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沙和沙桶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要判断是否是匀速运动,我们可以从打出的纸带相邻的点的间距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故选B.
(2)当m<<M时,即当沙和沙桶的总重力要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故选C.
(3)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1s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
sDE-sAB=3a1T2
sEF-sBC=3a2T2
sFG-sCD=3a3T2
a==0.42m/s2.
故答案为:(1)B (2)C (3)0.42
如图所示,物块的质量为m,车静止时绳AC、B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53°和37°,求:
(1)当车以a=0.5g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AC绳的拉力TA?
(2)当车以a=2g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BC绳的拉力TB?
正确答案
当AC绳拉力刚好为0时,设车的加速度为a0.
mgtg530=ma0
求解得:a0=g
(1)a=0.5g<a0时,两绳均有弹力.
TBcos37°-TAcos53°=ma
TBsin37°+TAsin53°=mg
联立求解得:TA=0.5mg TB=mg
(2)a=2g>a0时,物体向上飞起来,AC松弛,
BC绳有弹力TB′.=ma
则:TB′=mg.
答:(1)当车以a=0.5g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AC绳的拉力为0.5mg
(2)当车以a=2g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BC绳的拉力为mg
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和cd,构成矩形回路,两根导体棒的质量皆为m,电阻皆为R,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设两导体棒均可沿导轨无摩擦地滑行,开始时,棒cd静止,棒ab有指向棒cd的初速度v0,若两导体棒在运动中始终不接触,求:
(1)在运动中产生的焦耳热最多是多少?
(2)当ab棒的速度变为初速度的3/4时,cd棒的加速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1)从开始到两棒达到相同速度v的过程中,两棒的总动量守恒,有 mv0=2mv,v=v0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 Q=m
-
(2m)v2=
m
在运动中产生的焦耳热最多是m
(2)设ab棒的速度变为时,cd棒的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可知mv0=m
v0+mv′解得v′=
此时回路中的电动势为 E=BLv0-
BLv0=
BLv0
此时回路中的电流为 I==
此时cd棒所受的安培力为 F=BIL=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cd棒的加速度a==
cd棒的加速度大小是,方向是水平向右.
如图所示,电荷量均为+q、质量分别为m和3m的小球A和B,中间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中以速度v0匀速上升.若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的库仑力作用,某时刻细绳断开,求:
(1)电场强度及细绳断开后A、B两球的加速度;
(2)当B球速度为零时,A球速度的大小;
(3)从绳断开至B球速度为零的过程中,两球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增量为多少?
正确答案
(1)由于两小球是匀速上升的,由平衡条件有
2qE=4mg
解得电场强度E=.
绳断开后,对A球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qE-mg=maA
解得 aA=g,方向向上.
对B球有 qE-3mg=3maB
解得 aB=-g,方向向下.
(2)两球所组成的系统的动量守恒,当B球的速度为零时,有
(m+3m)v0=mvA
解得 vA=4v0.
(3)绳断开后,B球匀减速上升,设当速度为零时所用的时间为t,则t==
此过程A、B球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A=t=
hA=t=
此过程中,两球所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对两球做的功,即
△E=qEhA+=18mv02
答:(1)电场强度及细绳断开后aA=g,方向向上,aB=-g,方向向下;
(2)当B球速度为零时,A球速度的大小4v0;
(3)从绳断开至B球速度为零的过程中,两球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增量为18mv02.
如图所示,在一次抗洪救灾工作中,一架离水面高为H(图中未画),沿水平直线飞行的直升飞机A,用悬索(重力可忽略不计)救护困在湖水中的伤员B,在直升飞机A和伤员B以8m/s速率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同时,悬索将伤员吊起.设经t时间后,A、B之间的距离为l,且l=H-2t2,求:(已知伤员质量约为60kg,g取10m/s2)
(1)第2s末伤员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悬索对伤员的拉力大小.
正确答案
(1)伤员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x=8m/s,
在竖直方向,位移:y=H-l=2t2,
由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可知,伤员在竖直方向做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4m/s2,
2s末伤员竖直速度:vy=a×t=8m/s,
伤员相对地面的速度:v==8
m/s,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0角斜向上;
(2)由(1)知,伤员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加速运动,设吊索对伤员拉力为T,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mg=ma,
解得:T=m(g+a)=60×(10+4)=840N;
答:(1)第2s末伤员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为8m/s,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0角斜向上;
(2)悬索对伤员的拉力大小为840N.
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了有正常的舱门和舷梯连接,供旅客上下飞机外,一般还设有紧急出口.发生以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人可沿该斜面滑行到地面上来,示意图如图所示设机舱出口离气囊底端的竖直高度h=3.0m,气囊构成的斜面长s=5.0m,CD段为斜面成平滑连接的水平地面,一个人从气囊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人与气囊、人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1)人从斜坡上滑下时的加速度大小;
(2)人离开C点后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距离.
正确答案
(1)由题,sinθ==0.6,则得cosθ=0.8.
人在气囊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则有:
x轴:mgsinθ-Ff=ma…①
y轴:FN=mgcosθ …②
又Ff=μFN…③
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得 a=g(sinθ-μcosθ)=2m/s2…④
(2)人在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a′==μg…⑤
设人在c点的速度为v,其在水平地面上的滑行距离为x,
由运动学公式得:v2=2as…⑥
0-v2=-2a′x…⑦
联立⑤⑥⑦式代入数据解得x=2m…⑧
答:
(1)人从斜坡上滑下时的加速度大小是2m/s2;
(2)人离开C点后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距离是2m.
如图,质量m、带电+q的小球套在绝缘杆上,杆与水平面成θ角,球杆间摩擦系数为μ,且有μsinθ>cosθ,杆又放在竖直的平板AB之间,AB间距离为d,并和变阻器及电源相连,变阻器总电阻为R,电源内阻为r.求:
(1)当滑动触头P位于a点时,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多少?当P由a滑向b时,小球加速度如何变化?
(2)若当P位于变阻器中间时,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恰好达到最大,求这最大加速度值及电源电动势值.
正确答案
(1)当滑动触头P位于a点时,电容器板间电压为零,板间无电场,小球不受电场力,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mgsinθ-μmgcosθ=ma,得 a=g(sinθ-μθ)
当P由a滑向b时,小球受到水平向右的电场力,设为F.
开始阶段,Fsinθ<mgcosθ,杆对球的弹力垂直杆向上,大小为N=mgcosθ-Fsinθ,小球的加速度为a==gsinθ-
(mgcosθ-Fsinθ),P由a滑向b时,F增大,则可知,加速度逐渐增大;后来阶段,Fsinθ>mgcosθ,杆对球的弹力垂直杆向上,大小为N=Fsinθ-mgcosθ,小球的加速度为a=
=gsinθ-
(Fsinθ-mgcosθ),F增大时,a减小,所以当Fsinθ=mgcosθ时,加速度最大.故在整个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2)由上分析知,当Fsinθ=mgcosθ时,加速度最大为gsinθ.,而且有 F=mgcotθ.
又F=q,U=
•
E
联立解得,电源的电动势E=
答:(1)当滑动触头P位于a点时,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gsinθ.当P由a滑向b时,小球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2)小球最大加速度值为gsinθ,电源电动势值为.
(12分)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2kg的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有质量均为m=1kg的小物块A和B(均可视为质点),由车上P处分别以初速度v1=2m/s向左和v2=4m/s向右运动,最终A、B两物块恰好停在小车两端没有脱离小车。已知两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取g=10m/s2。求:
(1)小车的长度L;
(2)A在小车上滑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3)从A、B开始运动计时,经5s小车离原位置的距离。
正确答案
(1) (2)
(3)
试题分析:(1)由于开始时物块A、B给小车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小车不动,物块A、B做减速运动,加速度a大小一样,但是A的初速度小,所以A的速度先减为零。
设A在小车上滑行的时间为t1,位移为s1,由牛顿定律
A做匀减速运动,由运动学公式
由以上三式可得 ,
A在小车上滑动过程中,B也做匀减速运动,B的位移为s2,由运动学公式
可得
A在小车上停止滑动时,B的速度设为 v3,有
可得
B继续在小车上减速滑动,而小车与A一起向右方向加速。因地面光滑,两个物块A、B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三者共同的速度为v,达到共速时B相对小车滑动的距离为
可得
在此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
可得
故小车的车长
(2)由于A从开始滑动到相对小车静止以后,它随小车一起运动。故C点距小车左端的距离为
摩擦生热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3)小车和A在摩擦力作用下一起做加速运动,由牛顿运动定律
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小车加速运动的时间为,小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可得
所以
经5s小车离原位置有
可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