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PQ为一根足够长的绝缘细直杆,处于竖直的平面内,与水平夹角为斜放,空间充满磁感应强度B的匀强磁场,方向水平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带有负电荷的小球套在PQ杆上,小球可沿杆滑动,球与杆之间的摩擦系数为)小球带电量为q。现将小球由静止开始释放,试求小球在沿杆下滑过程中:

(1)小球最大加速度为多少?此时小球的速度是多少?

(2)下滑过程中,小球可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正确答案

(1)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200N的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力F作用2s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s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总位移s。(已知=0.6,=0.8,g=10m/s2)

正确答案

解:设物体在推力作用下(时间t1)的加速度为a1

撤去推力后(时间t2)的加速度为a2,则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以上三式得

物体的总位移=16.25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物体从某一高度下落,它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跟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满足f=kv2,已知比例系数k=20 N·s2/m2,物体总质量为72 kg。设高度足够大,(g取10 m/s2)求:

(1)当物体的速度为3 m/s时,它所受到的阻力为多大?此时下降的加速度多大?

(2)物体最后的下落速度多大?

正确答案

解:(1)根据空气阻力公式f=kv2,f=20×32 N=180 N

物体下落时的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f=ma

7.5 m/s2 (2)由受力分析得,物体先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为零时开始做匀速运动。故其最后的下落速度是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物体匀速运动时由平衡条件知f=mg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为m=2kg的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现对木块施F=20N的作用力,如图所示。木块运动4s后撤去力F到木块直到停止(g=10)。求:

(1)有推力作用时木块的加速度为多大?

(2)撤去推力F时木块的速度为多大?

(3)撤去推力F到停止运动过程中木块的加速度为多大?

(4)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总位移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以木块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1)力F作用时,木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又有 

撤去力F时木块的速度

此过程物体的位移 

联立式解得

(2)

(3)撤去力F后,木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又有

此过程木块的位移

解得, 

(3)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总位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质量为4kg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地面上,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用一水平力F=10N拉物体由A点开始运动,经过8s后撤去拉力F,再经过一段时间物体到达B点停止。(g=10m/s2)求:

(1)在拉力F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2)撤去F后物体运动的距离多大?运动时间多长?

(3)画出物体整个运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像。

正确答案

解:(1)物体受四个力,由牛顿第二定律:F-μmg=ma1

解得:a1=0.5m/s2

(2)加速过程中由运动学公式:v=a1t1=4m/s

撤去F后a2=-μg=-2 m/s2

由2a2x2=0-v2,x2=4m

由题意0-v=a2t2,t2=2s

(3)图“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个物体从10 m长,5 m高的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它滑到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和末速度分别是多少?

正确答案

2s,5m/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列车在水平轨道上行驶,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着一个质量为20g的小球A。在列车行驶中发现小球突然往前摆,使悬线跟竖直方向成一角度α=30°,如图。问:

(1)列车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加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2)此时小球对悬线的拉力多大?(取g=10m/s2

正确答案

解:(1)对A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方向水平向左

     因此,列车的运动速度正在减小

(2)此时悬线对小球的拉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对悬线的拉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是一个利用压力差来测量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在一个具有坚硬外壳的长方形盒内的上、下底板上各装配一个压力传感器A、B,其间用一轻弹簧将一个物块顶在传感器A上,弹簧的下端抵在传感器B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A、B传感器示数分别为30 N、50 N。从t=0时刻起实验装置沿竖直方向开始运动,将两个传感器送出的压力数据记录下来,如下表(g=10 m/s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通过必要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装置在竖直方向做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吗?

(2)求被卡在弹簧和传感器A间的物块的质量m;

(3)求1.4s末实验装置运动的瞬时加速度a。

   

正确答案

解:(1)不是匀加速运动

(2)静止时有:FA+mg=FB

代入数据得:m=2 kg

(3)1.4 s时刻,FB-FA-mg=ma

代入数据得:a=12m/s2,方向向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在倾角θ=30°的固定斜面上,向下轻轻一推,它恰好匀速下滑。已知斜面长度为L=5m。求:欲使物体由斜面底端开始,沿斜面冲到顶端,物体上滑时的初速度至少为多大?(g取10m/s2

正确答案

解:向下轻轻一推,物体恰好匀速下滑,此时有:mgsinθ=f

       物体上滑时有:2mgsinθ=ma

       从而得出: a =2gsinθ=g

       冲到顶端时V=0

       由V2-V02=2aL 得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体A、B。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A和mB,弹簧的劲度系数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体A,使之沿斜面向上运动。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体B刚离开C时,物体A的加速度a。

(2)从开始到物体B刚要离开C时,物体A的位移d。

正确答案

解:(1)系统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分析A物体受力可知:F1= mAgsinθ,

F1为此时弹簧弹力,设此时弹簧压缩量为x1,则F1= kx1,得x1=

在恒力作用下,A向上加速运动,弹簧由压缩状态逐渐变为伸长状态。

当B刚要离开C时,弹簧的伸长量设为x2,分析B的受力有:kx2= mBgsinθ,得x2=

设此时A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gsinθ-kx2= mAa,

得a=

(2)A与弹簧是连在一起的,弹簧长度的改变量即A上移的位移,故有d= x1+x2

即: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小球从4.5 m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设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重力的0.1倍(取g=10 m/s2),求小球:

(1)下落的时间t;

(2)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

正确答案

解:(1)由F=ma得

所以

(2)v=at=9 m/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0.5 kg的小球以14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运动中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2.1N,则小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下的空气阻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十Ff=ma,

上升至最高点时末速度为0,由运动学公式v02-0=2ax

得最大高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28m/s的速度匀速行驶,因前方出现紧急情况,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3.0×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大小为2.4×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2)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运动的时间;

(3)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前进的距离。

正确答案

(1)a=8m/s2

(2)t=3.5s

(3)S=49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将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用12N的水平拉力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在2s末撤去拉力,求:

(1)撤去拉力前,物体的加速度;

(2)撤去拉力时,物体的瞬时速度;

(3)撤去拉力后,物体还能滑行的距离。

正确答案

(1)a=4m/s2

(2)v=8m/s

(3)x=16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雨点下落过程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点的最大横截面积成正比,与雨点下落的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kSv2(其中k为比例系数)。雨点接近地面时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若把雨点看作球形,其半径为r,球体的体积为,雨点的密度为ρ,求:

(1)雨点最终的运动速度vm;(用ρ、r、g、k表示)

(2)雨点的速度达到时,雨点的加速度a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1)由于雨点接近地面时看做匀速运动,所以有:f=mg 

      由题意知:f=kSv2,S=πr2,m=ρπr3 

      联立解得:vm=2

(2)当雨点的速度达到时,空气的阻力f′=kS()2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 

      解得:a=g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牛顿运动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