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对手术耐受力最差的心脏病类型是

A急性心肌炎

B房室传导阻滞

C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D风湿性心脏病

E高血压性心脏病

正确答案

A

解析

心脏病的类型不同,其耐受力也各不相同。手术耐受力良好的是非紫绀型先心病、风心病、高心病、心律正常无心衰趋势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手术耐力很差者: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女性,35岁,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除阴天有时关节酸痛外,无任何不适,未给予治疗。3天来感冒、咳嗽、咳黄黏痰。予以静点抗生素,按3ml/min的速度输注,在输液中病人突感呼吸困难,频频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烦躁不安。查体:血压100/60mmHg,呼吸32次/分,心率120次/分,律整;双肺散在哮鸣音,多数湿性啰音。此时对该患者的诊断是

A风湿性心脏病、肺栓塞、二尖瓣狭窄

B风湿性心脏病、肺部感染、二尖瓣狭窄

C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

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支气管哮喘

E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右心衰竭、二尖瓣狭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患者青年女性,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输液过程中突然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检查发现呼吸和心率均增快,双肺对称性湿啰音,散在哮鸣音,是急性左心衰竭致肺淤血。因此应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每分钟3ml的输液量较快,易使一个已有心脏病基础的病人发生心力衰竭。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C放在C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D放在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正确答案

A,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箱,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如图所示中,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合理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图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95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顶夸克,测得它的静止质量m=3.1×10-25kg,寿命τ=0.4×10-24s,这是近二十几年粒子物理研究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正、反顶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势能可写为EP=-k式中r是正、反顶夸克之间的距离,as是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k是与单位制有关的常数,在国际单位制中k=0.319×10-25J.m,则在国际单位制中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as的单位是(  )

AN

BV

CJ

D无单位

正确答案

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关于光谱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B

稀薄气体发光是线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4分)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

E.有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当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就是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F.用粒子轰击铍核(),可以得到碳核()和中子

正确答案

CDF    (4分)

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流的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故A错误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由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故B错误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一定有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C正确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热核反应,D正确

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的行为,所以10个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无意义,E错误

粒子轰击铍核(),可以得到碳核()和中子,,F正确

故选CDF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61年有人从高度H=22.5m的大楼上向地面发射频率为υ0的光子,并在地面上测量接收到的频率为υ,测得υ与υ0不同,与理论预计一致,试从理论上求出的值。

正确答案

光子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光子的能量而使其频率变大,有

mgH=h(υ-υ0)

而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和质能方程,对光子有

0=mc2

解以上两式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时,可放出28.30MeV的能量;三个α粒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可放出7.26MeV的能量.由此可知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可释放的能量为多少?

正确答案

可以先写出相应的核反应方程:

比较这些方程,将第一个方程改为

将第二个方程代入得

所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如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伤痕的示意图,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图乙中的检查是利用______射线.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B.在 核中有11个质子和23个中子

C.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D.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a、b两个小球在一直线上发生碰撞,它们在碰撞前后的s~t图象如图丙所示,若a球的质量ma=1kg,则b球的质量mb等于多少?

正确答案

(1)工业探伤要求射线能够穿过钢板的表面探测钢板内部有无伤痕,而α射线连一张纸都不能穿过,故一定不能用α射线.β射线不能穿过铝板,故一定不能用β射线工业探伤.γ射线用混凝土才能挡住,故工业探伤要用γ射线.

(2)A、电子的能量就是量子化的,故A错误

B、在Na核中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故B错误

C、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故C错误

D、根据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故选D.

(3)从位移-时间图象上可看出,

碰前B的速度为0,

A的速度v0==4m/s 碰撞后,A的速度v1=-1m/s,B的速度v2=2m/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Av0=mAv1+mBv2

mB=2.5kg                                                

故答案为:(1)γ

(2)D

(3)b球的质量mb等于2.5kg.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5)在汤姆孙发现电子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最后他们认定: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电子绕正电荷旋转.此模型称原子的有核模型.最先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他所根据的实验是______.

(2)写出下列两个核反应的反应方程Al(铝核)俘获一个α粒子后放出一个中子.______;α粒子轰击N(氮核)放出一个质子.______

(3)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速度v1、v2同向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后m2被右侧的墙原速弹回,又与m1相碰,碰后两球都静止.求:第一次碰后m1球的速度.

正确答案

(1)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2)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得:2713Al+42He→3015P+10n,147N+42He→11H+178O

(3)两个球两次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1v1+m2v2=m1v1′+m2v2

m1v1′=m2v2

解得:v1′=

答案为:(1)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2)2713Al+42He→3015P+10n,147N+42He→11H+178O;(3)第一次碰后m1球的速度为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发生了______(选填“大”或“小”)角度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若用动能为1MeV的α粒子轰击金箔,则其速度约为______m/s.(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为1.67×10-27kg,1MeV=1×106eV)

正确答案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大多数α粒子没有大的偏转,少数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卢瑟福抓住了这个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MeV=1×106×1.6×10-19= mv2,解得v=6.9×106m/s.

故答案为:大,6.9×10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C、(选修模块3-5)

(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______

A、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

B、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2)在某些恒星内部,3个α粒子可以结合成一个C核,已知C核的质量为1.99302×10-26kg,α粒子的质量为6.64672×10-27kg,真空中光速c=3×108m/s,这个核反应方程是______,这个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______(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正确答案

(1)A、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子说,故A错误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提出了光的电磁说,故B正确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枣糕式模型,故C错误.

D、居里夫人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故D错误.

故选B.

(2)3个α粒子可以结合成一个C核,这个核反应方程是3HeC.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代入数据得△E=9×10-13 J  

(3)由题意知甲车的初速度V甲0=2m/s,乙车的初速度V乙0=-3m/s;

    设两车相距最近时乙车的速度为V,由题意知此时甲车的速度V=V

    由动量守恒定律知:mV甲0+mV乙0=(m+m)V

    代入数据得V=-m/s

故答案为:(1)B (2)3HeC,9×10-13 J  (3)乙的速度为m/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修模块3-5)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康普顿效应和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粒子的波动性

B.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用来确定原子核电荷量和估算原子核半径

C.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能量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加速度减小

D.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

(2)一个高能γ光子,经过重核附近时与原子核场作用,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请完成相应的反应方程:γ→______.

已知电子质量me=9.10×10-31kg,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速为c=3.00×108m/s,则γ光子的能量至少为______J.

(3)一质量为M的航天器远离太阳和行星,正以速度v0在太空中飞行,某一时刻航天器接到加速的指令后,发动机瞬间向后喷出质量为m的气体,气体向后喷出的速度大小为v1,求加速后航天器的速度大小.(v0、v1均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正确答案

(1)A、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说明粒子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用来确定原子核电荷量和估算原子核半径.故B正确.

C、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能量减小,则轨道半径减小,根据k=ma知,电子的加速度增大.故C错误.

D、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故D正确.

(2)一个高能γ光子,经过重核附近时与原子核场作用,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有:γ→e+e.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E=△mc2=2mec2=1.64×10-13J.

(3)设加速后航天器的速度大小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0=-mv1+(M-m)v

解得 v=

故答案为:(1)BD   (2)e+e   1.64×10-13J

(3)v=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钍232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一种稳定的元素。这种元素是什么?它的原子量是多少?它的原子序数是多少?

正确答案

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总的效果使原子量和原子序数变化为

原子量=208

原子序数=82

【错解】

最后生成元素的原子量是208,原子序数是82,由查表知这是铅208,

【错解原因】

何况反应的次序也不是先进行6次α衰变,再进行4次β衰变,所以此解法是错误的。

【分析解答】

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总的效果使原子量和原子序数变化为

原子量=232-6×4=208

原子序数=90-2×6-4×(-1)=82

下一知识点 :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核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