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到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之税,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纳定。 一粤海关志》
材料二 商民居住通商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一南京条约》
材料三 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一虎门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在两个文件中纳税方法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习惯上称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 ’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英商完全按中国的规定交税;材料二是中英双方协定关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受到破坏。
(2)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侵略者相互援引,加重了对中国的掠夺。
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关键在于理解材料,读懂具体的条约内容,然后分析比较。中国关税主权受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自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问题:(10分)
(1)“这场战争”具体指什么战争?“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的重大世界背景是什么?(2分)
(2)你如何理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4分)
(3)“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是怎样的?请用史实说明这种关系发生了“改变”?(4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2分)
(2)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国家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社会思潮:由闭目塞听到向西方学习;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任四,4分)
(3)传统关系:政治上的藩属关系、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体系;思想上的儒家文化圈。(任二,2分)改变史实:日本由学习中国改而学习西方,明治维新后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后签订《马关条约》。(也可以朝鲜、越南为例)(2分)
略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二中的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4分)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5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分)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4分)
正确答案
(1)英国殖民扩张或发展海外贸易;中国闭关锁国。(2分)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2分)
(2)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1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中国禁烟运动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正当行为 ,不是侵略行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才是可耻的侵略行为。(2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分)
(3)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2分)
(4)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2分)(任答出两点给4分)
试题分析:材料一中英国商人来华贸易,被中国政府拒绝,反映中国闭关锁国
材料二中18世纪中期上海、天津成为外贸中心是外国入侵,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结果
材料三中是英国商人对中国禁烟运动的歪曲,目的是挑起中英战争
材料四中是传统史学家的观点,中国近代史两条线索,侵略和反侵略
材料五中是史学界的新观点中国的现代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开放等)
点评:关于鸦片战争,还可以考查其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研究历史的视角很多,除了近代化史观外还有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等,都是常考的的知识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或解放战争)。(4分)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2分)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四幅图片的时间和内容判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图二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图三反映的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图四是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
(2)图二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3)材料二指出:“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第二小问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4)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不仅要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还要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这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文件反映了英、法两国提出的什么要求?(2分)
(2).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要求?(4分)
(3).为实现这一要求,他们采取了什么手段?(2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
正确答案
(1).要求:在中国扩大通商口岸。(2分)
(2).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增长;但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使西方产品销路不畅,无法完全打开中国市场。(4分)
(3).手段: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2分)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更大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本性及英、法两国商业关系的推广原因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第一问要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来理解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要联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及西方产品在中国销路不畅来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教材,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手段和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4分):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 导致这三个条约签订战争各是什么?(6分)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6分)
(3)图二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有何变化(2分)
正确答案
略
(13分)近代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形成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2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3分)
正确答案
(1)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2分)
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
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2分)
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是指鸦片战争,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可以变化为鸦片战争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主要结果及其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①
英国
②
③
④
⑤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⑥
⑦
日本
⑧
⑨
1900年~1901年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22分)
(2)根据表格栏目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2分)
正确答案
(1) ①:1840~1842 (2分)
②:《南京条约》(2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 ④:1856~1860(2分)、 ⑤:英法(2分)
⑥:中日甲午战争(2分) ⑦:1894-1895(2分)
⑧:《马关条约》(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⑨:1900年(2分)
(2)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2分)
略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5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4分)
(2)得到了。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加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5分)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可以推断出条约的名称和原因,即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2)材料二中的内容是列强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和实现中国内河航运,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来看列强的目的基本实现了;(3)综合材料一和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察其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14分)
正确答案
赞同
1、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2分)
2、中国社会矛盾也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分)
3、中华民族从此担负起反帝反封革命任务(2分)
4、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2分)
5、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列强通过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2分)
6、同时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制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分)
7、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梦中震醒,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变革,逐渐成为中国思想变革主流(2分)
略
大清王朝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中国达26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大清王朝统治中国开始于哪一年?
(2)在两次鸦片战争打击下,为了实现自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行动?这次行动有何特点?这次行动没有使清王朝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光绪帝的变法活动?
(4)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很快宣告结束?
正确答案
(1)1644年。
(2)洋务运动。特点:一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二是只靠地方的洋务派分散进行,没有中央统一领导;三是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形式。原因:洋务派单纯地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这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3)光绪皇帝之所以与康有为等人发起变法运动,实际上他并不是真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是要借助维新派的力量增强自己的统治势力,挽救即将崩溃的大清王朝,使自己免当亡国之君。
(4)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二是帝国主义列强看到大清王朝统治已经无可挽救,对其抛弃;三是袁世凯采取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迫使其不得不交出统治大权,退出历史舞台。
本题实际要求从纵向历史发展角度来全面系统地认识清王朝统治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题中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洋务运动特点及失败原因、如何看待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变法活动和清王朝为什么很快崩溃等问题的分析上。有关洋务运动特点的归纳,可以从其学习内容、发起人、举办形式、对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总结;至于失败原因,可以直接参照教材总结回答;关于如何看待光绪的变法问题,可结合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和身份、诏书内容的根本缺点、主观动机等方面来认识;有关清王朝为什么很快崩溃,可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帝国主义、袁世凯三方面分析。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发动了几次侵华战争?战争中或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5分)
(2)每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志士仁人进行了哪些抗争?抗争的结局如何?(4分)
(4)每次抗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5分)
(2)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打破了传统的朝贡体制,使中国卷人资本主义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促使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8分)
(3)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四运动,北京政府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分)
(4)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和勇于解放的精神。(4分)
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①1840年以来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不断的侵华战争,将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概括其主要过程。(6分)
②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试简析其胜利原因及其历史启示。(9分)
正确答案
(1)①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海外华侨的支持。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史上的抗争的历史,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涉及的战争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然后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国内方面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启示侧重全民族的抗争的角度分析即可。
阅读下列图片(11分):
图一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至图三条约各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3分)
(2)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为什么?(3分)
(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在条约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正确答案
(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1分)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1分)
(2)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分)因为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3) 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2分)
试题分析:
(1)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图一《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图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图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注意战争与条约的对应关系不能混淆。
(2)《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小问结合《辛丑条约》的相关条款回答。
点评: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明确规定:割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正确答案
错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