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 ]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认识到列强驻京给人民的危害

D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 ]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沙俄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为大量侵占中国的领土,下列对其原因的认识最正确的是()

A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俄国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

C沙皇一向热衷于领土的扩张

D俄国与中国接壤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依据主要是()

A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

C继续割占中国领土

D保护鸦片贸易为直接原因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最早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的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的同一年,中国还被沙俄割走了()

A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

B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领土

C巴尔喀什湖以西、以南的大片领土

D中国西北部的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攮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社会的相同点有

①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②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性质的运动

③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④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历史上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在华攫取的侵略权益中,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

①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②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③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④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在哪些战争后签订的?(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2分)

(4)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起辛亥革命,其重要成果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3分)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3分)

(3)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分)

(4)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正确解读能力,比较简单。图一《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图二《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图三《辛丑和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正确解读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图一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1)态度: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l分)原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4分)

(2)变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1分)影响: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运动兴起。(4分)

(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俄国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4分)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4分,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是“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原因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2)材料一中清政府竭力抵制西方列强,材料二中奕等人“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这一变化促使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3)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请简述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一个完全独立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必修一内容,简要论述“从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程度;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辛丑条约》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沉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觉醒、上升)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共和,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极其黑暗;(沉沦)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觉醒、上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或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中国: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或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4分)

(4)综上所述,从先进的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事件:鸦片战争(1分)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分)

(2)有利条件: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对经济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对思想近代化的贡献: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1分)对生活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1分)

(3)变化: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分)

(4)启示:实现民族独立、发展社会经济、关注民生。(答到2点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击碎了清朝统治者的迷梦,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历程。第二小问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2)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回答。

(3)从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关注民生等等。

点评: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