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而对广州的相关规定,就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试分析政策的制定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并对这一政策加以评价。

正确答案

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

本题实际考查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从材料二中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心态,而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正相反的“闭关锁国”政策,必将导致中国的落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3年5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1)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哪个重要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探索自强之路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观点,并简述孙中山在20世纪初为实现此观点所做的努力。(5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有人认为,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

(3)试说明这种思想解放的思想文化背景。(4分)

正确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1分)部分开明官员为挽救清朝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付诸实践。(3分)

(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社会进步的潮流)。(2分)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颁布第一个民主宪法——《临时约法》;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3分)

(3)新文化运动形成民主与科学,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依据材料圆明园兽首失窃可以直接联想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火烧圆明园的事件;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部分开明官员为挽救清朝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付诸实践。(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表达了孙中山认为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依据所学内容可知晚清时期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即发动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颁布第一个民主宪法——《临时约法》;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材料三文字中不难看出当时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是:新文化运动形成民主与科学,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在美洲,数以千百万计的印第安人死于殖民者的屠杀和苦役之中。例如,到17世纪初,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已经减少了90%,有些地方的印第安人甚至遭到了种族灭绝。在圣多明各岛,土著居民几乎被殖民者屠杀殆尽。抢劫和掠夺更是(早期)欧洲殖民者惯用的手段。

以印度为例,19世纪下半叶,英国每年从印度掠走高达1.5亿英镑的财富;大量的粮食、棉花从印度运往英国,而印度人民却遭受了24次饥荒,平均两年左右一次,总共有2000多万人死亡。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将宗主国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移植到殖民地,其目的是为了或取最大利益。在先进与落后的较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最终使后者的经济结构受到结构性破坏,并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各自的评价标准。(4分)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有关史实,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述。(8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标准:道德情感标准。材料二的观点:殖民主义客观上向殖民地传播了先进文明,推动殖民地的社会进步(近现代化进程)。标准:生产力标准。(4分)

(2)角度一:肯定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角度二:否定殖民主义的作用: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掠夺中国的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角度三:一分为二的看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8分,任答其中一种角度均可,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试题分析:

(1)首先根据材料“在美洲,数以千百万计的印第安人死于殖民者的屠杀和苦役之中...大量的粮食、棉花从印度运往英国,而印度人民却遭受了24次饥荒,平均两年左右一次,总共有2000多万人死亡...在先进与落后的较量中...并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即可说明观点的不同点,并指出各自的评价标准。

(2)建议学生做这一类题型首先应该把观点概括准确。然后找到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观点来写。注意史论结合。比如:否定殖民主义的作用: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掠夺中国的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摘自百度百科

⑴根据材料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是什么?(4分)

⑵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2分)

正确答案

(1)(4分)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2)(12分)略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可以归纳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2)中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可以结合不平条约的签订的过程回答。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即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这种社会性质是伴随西方殖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的,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中国民众奋勇抵抗,力图摆脱殖民侵略和封建压迫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过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多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进行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鸦片战争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基本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1)评述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主要原因的观点。(4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1000美元)

——资料来源: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2)据材料二,解读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材料二上海港对英贸易变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示例一:同意鸦片战争的爆发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1分,只有观点没有说理不给分)

理由:由于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1分,只有观点没有说理不给分)

理由: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企图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以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考生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贸易总量增长较快。(2分)

1843年,总输入与总输出基本相当;总输入在1845年达到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总输出则呈较快增长趋势;1850年总输出超过总输入的一倍多。(2分,任答两点即可)

总输入中棉织品增长总量最多;总输出中生丝增长总量最多。(2分)

【评分说明:答案仅为举例;贸易总量,总输入、总输出、两者对比,具体物品比较视角下各一,每点2分,共6分】

(3)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开为通商口岸,贸易总量增加;中国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长期影响,导致商品输出量大于输入;英国实现工业化,技术先进,输入以工业产品为主;中国是农业国家,技术落后,输出以原材料为主等。(6分)

【评分说明:对应前述变化叙述原因,三个视角各一,每点2分,共6分】

试题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可以得出:贸易总量增长较快。总输入、总输出、两者对比得出答案,总输入中棉织品增长总量最多;总输出中生丝增长总量最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可以得出:贸易总量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变化的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开为通商口岸,贸易总量增加;中国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长期影响,导致商品输出量大于输入;英国实现工业化,技术先进,输入以工业产品为主;中国是农业国家,技术落后,输出以原材料为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史上,西方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以后,李鸿章又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请回答:(25分)

1)列举材料一中提到的“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使中国人遭受“耻辱性失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名称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历史事件名称。(6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哪些积极影响?( 4分)

3)你如何理解西方侵华的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5分)

正确答案

1)灾难性战争名称:鸦片战争(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3分)

历史事件名称: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分)

2)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意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试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逐渐递进。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过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做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侵华战争对华不利影响;在反入侵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等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道光初年,已经开始出现“各省市肆银价愈昂,钱价愈贱”②的现象。一两银子在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值制钱一千文上下,到了道光十六到十八年(1836—1838 年),值到一千三百到一千六百文了。道光十三年(1833 年)江苏巡抚林则徐说:“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此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1830年至1850年,随着世界金融从银本位向金本位过渡。普鲁士、法国——随后是美国先后废弃“银本位制”而采用“金本位制”之时,世界白银需求大规模下降了,白银的价格大幅度跌落了。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学历史材料

【材料五】2010年5月美财长盖特纳将访北京,试图说服人民币升值。这将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近2月来第2次访问中国,他将继续努力尝试说服中国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批评北京的人士指称,中国货币被低估多达40%,这是人为性提高其出口竞争力。盖特纳远避美国国会喧腾要求制裁中国操纵货币汇率,选择默默进行外交。                         ——百度网新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现象主要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的原因。(2分)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4分)

(4)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希望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原因。美财长盖特纳可能会以哪些理由来说服人民币升值。(2分)

(5)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有何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鸦片贸易,白银外流;中国闭关锁国,与世界市场联系不紧密;(2分)

(2)原因:金本位取代银本位,白银需求大规模下降;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白银,货币贬值;(2分)

(3)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2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2分)

(4)原因:利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抑制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破坏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增加中国的金融危机的风险。(任答一点1分)

理由: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购买力增强等。(任答一点1分)

(5)方向: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1分)启示:坚持开放的原则;遵循贸易规则;利用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提示: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1)问可依据信息“1.842米”“1997年7月1日”,再联系与之相关的两个历史事件即可。第(2)问首先要明确中山陵市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一定与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及该建筑宏伟有关。第(3)问依据“百万雄狮过大江”及图片反映的内容可知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第(4)问答案比较开放,可从清朝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23分):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至图三的条约各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6分)这些战争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2分)

(2)面对这样的形势,列举两件中国军民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事例?(4分)

(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4)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3分)由此反映出列强侵华进入到怎样的新阶段?(3分)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在条约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正确答案

(23分)

(1)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6分)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2分)

(2)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

(3)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3分)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3分)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集团气急败坏,叫不要“轻易放过这样的一个战争的机会”。对峙中国“就是要先揍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教育读本》

请回答:

(1)这则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经济冲突的原因?(请回答中方)

正确答案

(1)英国准备借中国的禁烟发动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从而进行殖民扩张。

(2)中方:一是中国的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政策)。二是中国是自然经济。三是维护统治而采取的禁烟政策。

第(1)问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和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集团所说的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2)问考查考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6分)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6分)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6分)

(3) 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6分)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 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4分)

试题分析:(1)此问为基本知识的考查。《南京条约》是在1842年签订,是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1895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2)此问可结合教材内容作答:《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列强在华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自此合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点评:随着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要矛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主要矛盾为阶级矛盾;义和团运动时期表现为民族矛盾,但是到了《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矛盾开始合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自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 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载自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日本大陆政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条约缔结以来”指什么条约?(1分)材料一中的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修约”要求?(1分)修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点具体说明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条约:《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1分)要求:“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1分)根本目的:英国要进一步强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2分)

(2)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政治方面: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经济方面: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军事方面: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8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害》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 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现什么趋势?

(2)《马关条约》关于通商口岸有什么新规定?

(3)指出三个时期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并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正确答案

(1)趋势: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大到北部;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2)新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通商口岸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上游和中国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十一口可知其趋势;第(2)问根据教材回答;第(3)问三

个时期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第(4)问从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学术讲演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如何合理运用全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主要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可以认同冲击—反映的理论,也可以认同中国近代化内发的论点,不管选用哪种观点,论述要史实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无知识性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小题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小题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小题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小题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