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秀全又是一个独立独行的人,取外来宗教,杂糅本土文化,创拜上帝会,装神显灵,不西不中,断辫蓄发,非儒删经,圣库均田,男女别营,广封王侯……种种想法与作为,大笔挥洒,出人意表。在太平天国……有君有民,有神有妖,有昏君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美人,有正义有邪恶,有阴谋、内奸、逼宫、内讧……高潮迭起,曲折多姿,往往事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但在现实之中。这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的奇特文本。
———熊月之谈太平天国
材料二:士不能颂孔子之经,而又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岂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用一两句话对太平天国进行评说。
(2)材料二反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理由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综合所给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是借助宗教形式,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是泯灭传统文化,内部争权夺利、不伦不类的宗教运动。
(2)保存传统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
(3)受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制约,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又否定儒家传统文化;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
第(1)问要以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作答;第(2)问高度概括,从正统思想、封建统治方面考虑;第(3)问要求回答“主观原因”,要全部从材料中提出有用的内容,不可照搬教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叛党(太平军)正在帝国心脏区域迅速无阻地进展中,目前这已使南京与北京同受威胁……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中国)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我坚决相信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权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两个月以后,用正式条约获致之。
———《阿礼国上文翰机密报告》(1853年3月3日)
材料二:局势一天一天变化,如果叛军再有很大的进展,北京朝廷就会四处寻找外国援助的,除非政府用大力振奋起来,我看不出政府怎样才能支持下去。……如果反叛运动表现出任何复兴帝国的征象,或是有了定型政府的保证,那么让他们去搞是好的,然而不幸他们无此表现。因此事情就成为简单的选择问题了。是等待事情发展到一个不可知的结果呢,还是稳定现状?如果选取前一条路,现在我们的生意已经全盘陷入危险的境地,商人利益已经破灭了;如果选取后一条路,则这个灾难深重的帝国还有一线希望恢复其安全与和平,我们的生意也可望受到保护。
———《罗伯逊致阿斯登》(1861年5月10日)
材料三:这一场斗争(慈禧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关键,主要看这一年我们和恭亲王交际中给他的印象如何而定。幸运的是,恭亲王依赖他自己对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结论……全向太后保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思,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恶党徒手里解救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人入京时的行列。今附送恭亲王照会,他通知我已被任为首揆,仍负责外交事务,我给他的回文亦附来,回文的措辞是有意给他撑腰的。
———《英国派驻清政府公使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1861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英国官员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看,英国官员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对中国发生的事件采取什么政策?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趁清政府面临太平军威胁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以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
(2)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因为对华条约已经签订,太平天国运动继续发展,会威胁到列强的既得利益。
(3)暗中支持恭亲王,以扶植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接起来。
从外交辞令中分析列强的意图,分析西方列强面对中国国内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变化,并分析出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依据是本国实力,而核心是维护他们的国家利益(殖民利益)。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三幅历史人物图片
图一洪秀全 图二孙中山 图三毛泽东
(1)概括指出以上三位历史人物在近代分别领导了什么革命或运动?这些革命或运动分别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9分)
(2)图四、图五反映了两次国共合作。分析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2分)
正确答案
(1)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每点1分,共3分)各自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每点2分,共6分)
(2)共同原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以上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重大成就: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以上每点4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及其影响。可根据图片下的文字提示“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自领导的革命或运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一一回答各自的意义。
(2)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第一小问“共同原因”可根据当时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及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作答;第二小问“重大成就”可根据两次合作所推动的革命或运动、结局等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
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清)《贼情汇纂》
请完成:
(1)材料中反映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存在哪些问题?(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判断作者的阶级立场。
(3)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生活奢侈腐化,脱离群众,等级森严。
(2)在材料中称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为“逆”“伪”“贼”,可见其对运动的憎恶,因此,作者代表地主阶级的立场。
(3)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1)问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阅读材料时注意对材料中所提现象进行概括并正确认识它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在回答第(2)问时注意判断作者阶级立场,要从作者对运动的态度出发,而材料中不断出现的杨、洪等运动领导者的称呼中所加限制词是关键,并且材料的出处《贼情汇纂》中亦有“贼”称。
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资政新篇》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中的这两个文献均出自近代中国的什么运动?(3分)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依据什么原则制定的?其主张能否真正实现?
为什么?(9分)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这本书提出了什么新主张?(6分)
(4)从时代的发展来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潮流?(3分)
正确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或“无处不均匀”。
不能实现。因为绝对平均主义脱离社会实际,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3)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新主张。
(4)《资政新篇》
略
(10分)1840~1949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是在欧洲列强的野蛮侵略中步入近代的,在这一百多年里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5分)
(2)反侵略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先后领导或发动了哪些革命运动进行抗争?(各举一例,3分)其结果最能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明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略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2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灭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试题分析:(1)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态度是关心还是不关心;能够说明唐太宗态度的史实,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减省”“ 停废”“ 赐帛”“ 亲自马坂以观之”;调动和运用有关贞观之治的知识,从隋亡的教训和他自身的认识去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2)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问分三个问题:从材料中“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纵贪官污吏,使剥民脂膏”等关键词答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恰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方案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即经济方面的内容。(3)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美英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大社会救助,从材料四“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和“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可答出各自的阶段,从两部法令和慈善团体可归纳出措施,积极影响即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4分)
(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分)
(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4分)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宗教本源一致,信仰一致
(2)革命主义“万国同喻”。孙中山认为所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与列强一致。
(3)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看不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它们是绝不允许中国富强的。
(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不能,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反对帝国主义便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阶级局限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胜利,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反帝反封建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政府与外来侵略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大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问:从“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可知是由于双方信奉同一上帝,所以对外国人抱有幻想。
第二问:孙中山的革命是学习西方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他认为西方对于中国的革命一定会不干涉,甚至是支持革命。
第三问:此问是通过对前面两问的分析后,综合概括而出。实质问题就是两大阶级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看不到列前不愿中国富强的野心而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问:通过为了能够“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而“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等于是承认列强在华特权,维持现状。帝国主义一定会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所以此愿望不会实现,反封建的同时一定要反帝。
第五问:属于知识升华,根据前面的回答可知问题涉及四大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代理人、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两大革命阶级要反封建,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帝国主义则扶植封建代理人,因此两大阶级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失败,而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一定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正确答案
(1)基本态度:敌视(或否定)。(1分)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4分)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不可行。(1分)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4分。若答从“卧薪尝胆”或“忍辱”到持久抗战,可得3分)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分)
试题分析: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中不难判断出;理由依据材料一中“遍地皆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逆匪”等信息来说明即可;因素从“地不能增而人加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来概括说明。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可以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不难回答,史实从义和团运动的宗旨、列强的利益同盟的驱使、日俄侵华的野心以及清政府对列强的宣战等视角去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中日民族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与国民党政策调整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等方面归结原因。 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围绕某个视点去综合分析,本题回答时主要围绕史料的甄别视角从日记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日记作为史料受到影响的因素等角度去分析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 “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6分)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4分)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2分)
(4)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佃户照额交租,业户照章纳粮,抗租与抗粮同办。(6分)
(2)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据国家财政和米粮现实需要。(4分)
(3)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2分)(4)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4分)
试题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张土地公有,有田同耕;材料二、三则主张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除了重申材料三的内容外,更加严格:“抗租与抗粮同办”(2)材料一是出自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而规定的;材料二、三、四则是根据国家财政需要而规定的。(3)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材料二、三、四否定了材料一的土地公有的想法,转而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4)这一变化说明了洪秀全早期的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不能贯彻实行。
点评:天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施政纲领的空想性、落后性。与此相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也是考试的重点。
举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并从斗争结果得出什么启示?(10分)
正确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6分)
启示略,答案合理即可。
略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朝代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遽遭结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
回答:(1).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
(4).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
(2).同意。(1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政治经济落后,而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中国落后挨打。
(3).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而又深刻的。他认为英国这场的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况。马克思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是侵略战争,但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刺激了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
(4).认识: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进取向上,落后就要挨打;B.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状态,主动地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实行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闭关锁国就要落后,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C.反封建反侵略这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从材料中找到“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和“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两个关键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二问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关于“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然后结合教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材的原因分析便可得出结论。至于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要对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三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正确认识和平价,这需要联系教材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而得出结论。第四问主要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来反思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连线题(共8分)
第一组
英国 1787年宪法
美国 《权利法案》
法国 1871年宪法
德国 1875年宪法
第二组
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义和团运动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辛亥革命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五四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正确答案
第一组
英国 1787年宪法
美国 《权利法案》
法国 1871年宪法
德国 1875年宪法
第二组
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义和团运动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辛亥革命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五四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第一组考查的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确立的法案,其中英国是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是1787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法国是1875年宪法确立的共和制,德国是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组是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活动,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义和团运动中提出了扶清灭洋,辛亥革命中提出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五四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出国贼的口号,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4分)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4分)
②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③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道路的?(3分)
正确答案
①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4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②A.太平天国B.孙中山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4分)
③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或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分)
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之秋。仁人志士也一次又一次的登上历史舞台,救国救民于苦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历史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①名称 性质
影响
②名称 性质
影响
③名称 性质
影响
正确答案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