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既…………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二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有学者说,它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总统府”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还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

材料三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在1840-1911年间,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重大抗争(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反对封建统治的重大事件(4分);并且在这里颁布过哪两部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著名文献?(4分)

(3)结合材料三,请回答:(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6分)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4)关于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既要看到它成功的地方,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主题:反侵略反封建(2分);

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6分)

(2)重大事件: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分)

文献:《资政新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原始史料: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史料解释: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历史评价: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赞成成功的观点(1分);理由: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革除了社会陋习等。(答到其中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赞成失败的观点(1分);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境况;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到其中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赞成有成功也有不足的观点(1分);理由:从两方面论述。(5分)

(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只有理由没有观点扣1分;仅从成功或失败的方面评价最多给5分,能从两方面回到给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乔禀明发行。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国焉。若天国兴此技,黄河可疏通其沙而流人于海,江淮可通有无而缓急相济,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国内可保无虞,外国可通和好,利莫大焉。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1861)《曾国藩全集》奏稿(三)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材料中,洪仁玕和曾国藩所提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都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制造船舰,推广运用;都认为轮船的广泛使用有益于国家。

(2)洪仁玕的目的是治理江河,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巩固国防,与外国平等交往;曾国藩的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3)洪仁玕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香港接触和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情况;他的主张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而曾国藩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又成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张反映了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持清朝统治的愿望。

本题考查了洋务派的主张与洪仁玕思想的不同及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接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7分)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6分)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的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6分)

正确答案

(1)面貌: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提高)、科技昌明(交通便捷)、实业发达(经济繁荣)。

情怀:爱国(关注世界,渴望祖国早日强大)。

(2)问题:民生。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中国国民党宣言》:国民党人践行三民主义;对国情认识的深入;改组国民党的需要。(只要答确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3)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外交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提出并成功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若回答具体的一项外交活动给1分,最多不超过2分)

经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4)条件:制度条件: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条件: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轨迹: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先进制度—探求民富国强。

本题直接针对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热点命题,又可以专题化的巧妙的链接历史知识,可谓立意高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对材料一提取和概括总结。第二小问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出小说作者一片拳拳的爱国之情。第(2)问对两个材料进行对比,要抓住民生这一关注点。第(3)问要握住设问中的时间信息,然后调用知识综合解答。第(4)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据此完成:

(1)举例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运动中的体现。

(2)这场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这场运动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1)以宗教理论为基础,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天京事变的发生,等等。(举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它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如自私、分散等,这些局限性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现。农民阶级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力军,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太平天国在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阻止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说明的道理,要结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来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 (下左图)

材料二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二 (下右图)

材料三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下左图)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下右图)

材料五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下左图)

材料六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下右图)

请回答:

(1)上述三组图片材料中,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9分)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4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为什么?(4分)

(4)材料五六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3分)

正确答案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3分) 图一二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2分)图三四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图五六反映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分)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分)

(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朝代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遽遭结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

回答:(1).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2).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1分)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分)

(3).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4分)

(4).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2分)

(2).同意。(1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政治经济落后,而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中国落后挨打。(3分)

(3).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而又深刻的。他认为英国这场的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况。马克思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是侵略战争,但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刺激了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4分)

(4).认识: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进取向上,落后就要挨打;B.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状态,主动地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实行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闭关锁国就要落后,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C.反封建反侵略这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分)(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从材料中找到“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和“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两个关键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二问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关于“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然后结合教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材的原因分析便可得出结论。至于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要对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三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正确认识和平价,这需要联系教材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而得出结论。第四问主要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来反思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1)如认为这种观点正确,要从两个文件的性质着手思考。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方案;两者都主张反封建。

(2)如认为这个观点错误,要从两个文件的不同主张着手思考。前者主张绝对平均,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者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前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本问题旨在考查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无论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先后领导中国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8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两个政权定都南京。建立政权的这两场革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场革命的领导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纲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败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请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代表利益、革命纲领方面简要说明之。(6分)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请简述胜利的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洪秀全,孙中山

《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或十六字政纲)

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及阶级局限性

(2)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答题(10分)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曾鼓舞了很多农民参加起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体现这一理念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2分)

(2)它提出了怎样的财产和土地分配制度?(4分)

(3)你怎样评价这一纲领?(4分)

正确答案

(1)《天朝田亩制度》

(2)财产归国库;平均分配土地。

(3)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太平军占领宁波以后,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档案中记载:“连一箱鸦片都没有卖得出去。”

  材料四 英商满载生丝的轮船经过   镇,不肯向太平天国税局纳税,被扣压。英国领事强为干涉。太平天国提出抗议:“太平天朝定制,商货经过税局,有一定之税金,今贵国商人之行为,即违定制,而贵国官长强为干涉,于国际交谊甚不合。特此告知。”

  问题:

 (1)太平天国后期,在江浙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2)与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相比有什么不同?

 (3)你如何评价这一经济政策?

正确答案

(1)对商业实行保护,使天国所辖境内商业繁荣兴盛;对外贸易,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建立商业关系;严禁贩卖鸦片;鼓励外贸,但必须依法纳税。

(2)①清政府抑制商业发展,太平天国保护鼓励发展商业。②对外贸易上,清政府妥协退让,而太平天国却坚持原则,平等交往。③清政府承认了鸦片合法化,而太平天国却禁买鸦片。④列强对中国贸易关税往往很低,并大肆逃税漏税,但太平天国坚决要求列强要依法纳税。

  (3)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既有利于本国商业的发展,也打击了列强对中国的鸦片贸易的不法活动,保护了民族商业,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它的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时代的进步性。

第(1)问重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找出有效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归纳二者的显著不同点。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加以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1)材料一、二两个文献都出自近代中国的什么运动?(2分)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此文献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哪个文献的思想更符合时代潮流?(2分)为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2分)

(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2分)

原因: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2分)

(3)《资政新篇》(2分)

原因: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2分)

试题分析:(1)从两则材料的出处入手,可判定是太平天国运动。

(2)《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反封制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因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而具有空想法。

(3)结合近代时代潮流时代,《资政新篇》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方案,这是与当时代潮流一致,故是《资政新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材料二 有学者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最辉煌的皇家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故宫只是明清封建王朝的标志,而“总统府”则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讲,“总统府”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而且“总统府”以前还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在此设立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和宣传这些价值。

请回答:

(1)“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述说着“人间天国”梦的破灭,从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角度分析其破灭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统府”内“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试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近代前期在这里所发生过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农民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依靠自身无法克服等级观念、贪图享受等封建思想。

(2)在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实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的措施,奖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3)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方面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中国近代思想》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纲领的名称叫什么?(1分)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但为什么不可能实施?(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4分)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6分)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资政新篇》。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3分)

(2)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果: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4分)

(4)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6分)

(5)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有“以法治国 由公众选举官吏”以及节选自《中国近代思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其革命纲领是《资政新篇》,不可能实施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2)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为此取得的成果有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图,从中可知中共所走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4)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是指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各自的革命理论是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5)通过对三则材料革命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能完成领导中国革命推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终成功,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点评: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和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和理论的对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还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材料二: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农民运动,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

材料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此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那些大事?(6分)

(2)材料一、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分别是谁?(6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8分)

正确答案

22、(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6分)

(2材料一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清政府。

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6分)

(3)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8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天朝田亩制度》……”可以看出是指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可以看出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从材料“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运动。(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农民运动,但是其斗争的矛头并不相同,太平天国运动矛头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斗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3)三则材料所指的运动都失败了,根本原因要从内因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部分,从1840年开始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主要的事件有外国的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主的重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观点判断(2分)

第一种: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台创造了条件;(4分)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3分)

第二种观点判断(2分):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2分)《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3分)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3分)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即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就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在此基本上明确表达学生自己的态度,即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然后,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