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 ]
正确答案
“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 ]
正确答案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日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斗争上
[ ]
正确答案
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 ]
正确答案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列强对华侵略,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主要表现在
①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②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③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④破坏了中华文明遗产
[ ]
正确答案
诗句“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中的“两度劫”指的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正确答案
学习研究历史非常注重原始历史材料的发掘、辨析和运用。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897年起,他在北京居住达20余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你认为他可能亲自留下了
①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②日俄战争战况报道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 ]
正确答案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4)概述材料四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上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3 )黄海、辽东、威海战役。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4 )观点: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产生了一个新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兴起;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或答“知识界”)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兴起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经济、军事近代化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或写促进了“西学的传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一——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必起。
(5 )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承担起近代化的重任;缺乏资本积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三次战争,列举两件表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哪一次反侵略中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并简述其胜利的国际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运动(写出两件即可)
(4)抗日战争;国际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